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位于今朝鲜境内 。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 即传入中原地区。 • 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 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传入。 • 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 克布哈拉一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 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教学内容二
宫廷音乐
•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 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 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 音乐为基础的。 •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 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 字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ຫໍສະໝຸດ 唐“九部乐”宴乐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龟兹伎 天竺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安国伎 礼毕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 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 • 康国伎: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 。 • 疏勒伎:古西域国名。地处今新疆疏勒、 英吉沙二城,是维吾尔族聚居之处。 •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 十四年,又将“燕乐”(具体乐部名称) 列为首部,形成唐代的九部乐。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概述
• 唐朝最高统治者对音乐的爱好与提倡,对 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引导以及某种支配性 的作用,形成了举国朝野普遍喜爱音乐的 社会风气;贵族文人不断地大席小宴,必 以歌舞相佐,使得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 无限的膨胀,歌舞伎人大量涌现;高质量 的音乐机构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表 演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民间俗乐中的“ 曲子”和“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歌唱 艺术的发展和说唱艺术形式的兴起。总之 ,“宫廷音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 乐的两大潮流。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国伎:即西凉伎,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 音乐。南北朝时,这一地区曾先后建立后 凉、西凉、北凉政权,它位于中西交通的 枢纽地带,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 的产物。 •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 乐。公元589年,隋平陈,获南朝宋、齐旧 乐,隋炀帝时改称清乐。
宫廷音乐· 坐部伎、立部伎
• 与“九部乐”、“十部乐”不同,坐、立 部伎多为唐朝的创作乐舞。“分乐为二部 ,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 之坐部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 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 文康伎:又名礼毕。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死后,家伎戴上庾亮的假面 跳舞追思他,用庾亮的谥号文康,称文康 伎。“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一礼毕为 名”。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教学难点:唐代音乐机构的理解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1)隋朝的统一:公元581年北周隋王杨坚称
帝,建立隋朝.它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 束了从东汉末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 (2)唐朝的繁盛: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是 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的100多年间,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使 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 • (3)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以后,北方黄河流 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与五代并存的先后由南 方和陕西的十个割据政权,合成五代十国。
载乐骆驼俑
西安西郊的唐鲜于庭诲墓出土 载乐骆驼俑。骆驼昂首长鸣, 驼峰上覆盖毛毯,上置驼架, 架面呈一平台,平台上环坐 四人持琵琶、筚篥等乐器,中 间立一老者。
唐代胡人乐舞俑
• 六人端坐持乐器或击掌伴奏,二人舞 蹈。
陕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
• 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五人跪坐奏乐,二 人舞蹈。舞者穿窄袖衫、短襦。这是盛行于唐代开元 前后的典型胡服,而俑人皆是汉人,表演的可能是各 民族交流融合后的乐舞。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建立背景: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 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等方面都 有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方面通过国内外各民族音 乐的广泛交流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了一个高 度繁荣的局面。 •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 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朝 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地区 的社会时尚, “灵帝好胡服······胡箜篌 、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
第四章 第一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589—960年)
教学设计
• 一、对学生作业及预习情况做了解 (20分钟) • 二、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讲授(突出重 点(50分钟) • 三、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讨论 (30分钟) • 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 (50分钟)
教学要点
•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内容
• 高昌伎:古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是 古代中西枢纽之一,音乐风格接近于龟兹 乐。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特色 。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均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留了 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 常在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显示了“胡乐 来朝”的盛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