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分为3个期
– 摆动前期 (initial swing) – 摆动中期 (mid-swing) – 摆动末期 (terminal swing)
步态周期
3项功能(task)
– 承受体重 – 单腿站立 – 向前迈步
正常步态特征
稳定性
–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
竖脊肌:
– 两次足跟着地过程两次收缩活动:0~20% gait和45~70%gait
– 控制、协调身体的前移。
腹直肌:
– 2次明显的收缩活动:20%gait和70% gait
– 维持躯体平衡
25
步态周期中 的关节活动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步态分析
定义
– 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 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 的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动约5cm
骨盆旋转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骨盆 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旋转, 正常约4°
Muscle Activity 肌肉活动
步行周期中,多数下肢肌肉也会周期性产
生肌电活动,持续大约100~400ms
在活动状态同步测定多块肌肉电活动,提
49
步态实验室
步态实验室
步态分析系统
52
步态周期中的关节活动
53
步 态 周 期 中 的 肌 电 活 动
54
步态周期中的多项比较
55
常见异常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
1、按病因分类 ⑴中枢性:失用性步态,失调性步态,偏瘫步态,脑瘫步态,帕金森病步态,截瘫步态。 ⑵末梢性:小儿麻痹步态,末梢性麻痹步态。 ⑶运动系统:假肢步态,关节疾病步态。 2、按肌张力分类 ⑴肌张力增加:痉挛性步态,僵硬步态。 ⑵肌张力降低:驰缓性步态。 3、按异常形态分类 ⑴中枢性:画圈步态、尖足步态、剪刀步态、慌张步态。
– 步态分析仪(dynamic analysis)
观察步态:定性
注意身体的某一节段或某一关节 通过检查表或简要描述的方式 记录步态周期中存在的问题
按习惯的行走方式来回步行 从不同方向(正、背、侧面)观察
– – – – 全身姿势 下肢各关节的活动 各步态参数 上肢摆动
观察步态:定性
让病人作变速行走
– 运动器官
骨骼、关节、韧带、肌肉、肌腱等障碍
– 各种脊椎疾病、关节疾病、肌营养不良、截肢等
– 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接合部障碍
重症肌无力等
步态分析方法
临床分析
– 观察法(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 – 测量法(measurement)
步态分析实验室(gait laboratory)
正常步态参数
步频(cadence)
– 每分数迈出的步数 – 步频=步数/60(步/分) – 正常:95~125步/min
步速
– 步行速度 –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米/秒) – 让测试对象以平常的速度步行10米的距离,测量 所需的时间 – 计算:步速(米/秒)=距离/所需时间
正常步态参数
重心移动
髋内旋肌
– 支撑相活动,协助对侧 骨盆向前移动
髋外旋肌
– 支撑早期活动,协助骨 盆旋转运动
22
Knee 膝关节
Knee Extensors伸膝肌群:股四头肌
– 支撑相,伸膝支撑体重 – 摆动相,协调屈膝活动
Knee Flezors屈膝肌群:腘绳肌
– 支撑相,协调伸膝活动
– 摆动相,屈膝活动
23
Ankle 踝关节
20
Hip Abductors 髋外展肌
主要在单腿支撑相活动 起稳定骨盆的作用 防止过度髋内收、足外翻 协助伸髋、髋外旋或屈髋、髋内旋
21
Hip Adductors and Hip Rotators 髋内收和旋转肌群
髋内收肌群:
– 在足跟着地时,协助稳 定伸髋和髋外展; – 足尖离地时,协助屈髋
踝伸肌群:胫骨前肌、趾长、踇长伸肌
– 在足跟着地后,使踝背屈,防止“脚掌拍地” – 摆动期,保持踝背屈,防止“足下垂” – 使趾背屈、协助踝背屈
踝屈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 、胫骨后肌、 踇长、趾长屈肌和腓侧肌
– 足跟离地时,使踝跖屈,产生有效推动力 – 使足旋后,防止“足内翻”
24
Trunk 躯干
方向性
–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正常步态参数
步 宽 (stride width):两 侧 足中 心线 之 间的 距离 , 正常 大约 5~ 10cm 步幅长(step length)_:一侧足跟迈步后到对侧足跟之间的距离,正常 大约50~80cm 跨步长(stride length):一侧足跟到同侧足跟迈步后的距离,为步幅长 的两倍,正常大约100~160cm 步角/足角(foot angle):足的长轴和中心线之间的夹角
步态分析
王秋纯 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
内容提要
概述 步态及步态周期的概念 正常步态特征及参数 临床步态分析的目的及方法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步行的价值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伴随着发育过程 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是人类与其 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 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体现行走的方式 或模式
肌无力步态:胫前肌无力
原因
– 踝背伸肌无力
表现
– 足下垂 – 摆动期增加屈髋和屈膝 以防止足尖拖地 – 又称跨门槛步或跨栏步
关节强直步态
原因
–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
表现
– 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出现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 步长缩短 – 膝关节屈曲挛缩超过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 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 足趾拖地 –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 膝来代偿
分为5个期
– 最初接触/足跟着地 (initial contact) – 负重反应 (loading response) – 站立中期 (mid-stance) – 站立末期 (terminal stance) – 摆动前期 (pre-swing)
步态周期:摆动相
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 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 周期的40%
原因
– 髋外展肌群无力 – 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表现
– 上身向患侧弯曲,重力线通 过髋关节的外侧 – 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 并防止对侧髋下沉,带动对 侧下肢摆动
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 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形 如鸭子走步,又称鸭步
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
原因
– 伸膝肌无力
表现
– 患腿在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 – 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直 – 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 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 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前,用 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观察步态:定量
测定时间参数
–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计时, 实测行走距离不少于10米,两端应至少再加 2—3米以便受试者起步加速和减速停下
测定距离参数(足印法)
– 用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时能在规定走道上 或地面铺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 测试距离至少6米,每侧足不少于3个连续足印, 以便分析左右两侧各项数值
臀大肌
– 摆动末期开始活动,协调屈髋和支持体重 – 足跟着地时,活动明显,进行伸髋,防止髋前 屈、控制躯体前倾; – 支撑初期和中期,活动明显,起伸髋、支持体 重、协调伸膝作用
腘绳肌:协助臀大肌伸髋、支持体重
19
Hip Flezors 髋屈肌
足尖离地前,开始活动,抑制髋关节伸展 摆动期,屈髋运动为主 股直肌、缝匠肌也参与屈髋活动
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
– 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
– 步行时双侧髋内收 – 双膝互相摩擦 – 步态不稳
也可见于脑瘫病人
肌无力步态:臀大肌无力
原因
– 伸髋肌群无力
表现
– 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 – 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 干的惯性向前 – 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肌无力步态:臀中肌无力
2
3
4
5
6 = highest
Color
Dark Gray
Light Gray
Cyan
Yellow
Magenta
Red参数输出Fra bibliotekSee the next two slides for parameter definitions
临床应用:足托
Heel Toe
左足
Heel
Toe
未穿戴足托
High Pressure/Less Control
⑵末梢性:垂足步态、跛行步态。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肌痉挛步态 肌无力步态 关节强直步态 蹒跚步态 慌张步态
肌痉挛步态:偏瘫步态
原因
– 患足下垂内翻 – 下肢外旋或内旋 – 膝不能屈曲
表现
– 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患腿常经外侧回旋 向前,故又称回旋 步或划圈步 – 上肢常出现屈曲内 收,停止摆动
肌痉挛步态:截瘫步态
5
正常步态特征
身体平稳 步长适当 耗能最少
步态周期(gait cycle)
从足跟着地到同侧 足跟再次着地所经 历的时间 – 分为二个相
站立相 (stand phase) 迈步相/摆动相 (swing phase )
步态周期:站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