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刘惠莉琼瑶和她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就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十年代又席卷祖国大陆,征服了无数的善良的读者,九十年代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世界其他华人旅居地,如东南亚,琼瑶的小说同样掀起一次次的热潮。
但是,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正统文学界,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相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甚至于,有人将其小说视为“社会公害”,将琼瑶本人批判为“精神毒枭大姐大”。
笔者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琼瑶的著名小说《烟雨蒙蒙》(以下简称《烟》)为研究对象,对琼瑶的小说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从《烟》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是纯虚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琼瑶小说创作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非常擅长于心理描写和以境衬情,且擅长引用古诗词,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读者对《烟》等琼瑶小说的肯定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非常成功,是文学领域内的奇迹。
一、从《烟》的写作背景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来源。
《烟》创作于1963 年,此时的琼瑶已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
琼瑶曾说:“过去的我是怎样的?当前尘往事,在我脑中一一涌现,我真不相信自己已走过这么长久的岁月,历经了这么多的狂风暴雨,目睹过生老病死,体验过爱恨别离。
至于人人皆有的喜怒哀乐,在我的生命中也来得特别强烈!我的过去,原来堆积着这么多的汗水和泪水,这么多的痛苦和狂欢,这么多的相聚和别离,这么多的寂寞和挣扎,这么多的矛盾和探索,这么多的错误和抉择”①父母的师生恋的深刻而长远的内在影响,幼年的挫折和创伤,童年的自卑和苦难,苦涩的花季和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的青春,绝望的师生恋,艰辛的写作,多磨难的婚姻生活,《窗外》的发表和成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庭风波在风风雨雨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琼瑶疯狂地投入了写作:1963年4月,琼瑶写完《窗外》后,就开始写《六个梦》;《六个梦》只写了三个梦,琼瑶又开始写长篇《烟》,写完了《烟》,琼瑶又接着写《六个梦》。
仔细阅读琼瑶的小说,深入了解了琼瑶的身世,会让人想到《红楼梦》中那首著名的五言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琼瑶的小说,写的是大悲大喜的诗意人生,而其源头活水,正是琼瑶自己对人生大悲大喜的诗意的深刻体验。
琼瑶的很多小说都有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的思想、她自己和家人的影子。
琼瑶把自己逃亡生涯中遇见的传奇人物曾连长,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流亡曲》中。
琼瑶的小说《舞》,记叙的是她在逃亡中,为得到一些柴而伤心舞蹈的遭遇和心情。
琼瑶平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是琼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写照。
琼瑶在小说《几度夕阳红》一开始就写李梦竹计算家庭开支:“梦竹咬着铅笔上的橡皮头,无意识地凝视着窗帘上摇摇晃晃的黑影。
然后,又低下头望着桌上摊开的家用帐本:伙食、燃料、调味品、水电、零用、教育、医药、娱乐预算中的项目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减少,而这些零零碎碎的项目加起来竟变成了那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收支的差额仿佛一个月比一个月大。
紧咬着铅笔,她呆呆地瞪着帐簿出神,如何能使收支平衡?这似乎是一项最难的学问,做了将近20年的主妇,她仍然无法让支出不超过预算。
”这完全是初到台湾时琼瑶母亲的真实写照!琼瑶自己也承认,她写《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完全是以母亲作为模特的。
甚至在《几度夕阳红》中,李梦竹所写的一首诗“刻苦持家岂惮劳?夜深犹补仲由袍。
谁怜素手抽针冷,绕砌虫吟秋月高!”也是琼瑶母亲的大作。
琼瑶的小弟不仅是高材生,而且还能画一手好画,琼瑶的父母特别为他请了师大美术系的孙多慈教授来辅导。
琼瑶的小说,如《浪花》、《几度夕阳红》中,都有画家的出现,这在琼瑶的生活中,是有真实体验的。
《窗外》是她那段苦涩的初恋生活的写实。
“那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的初恋,这件恋爱始终撼动我心,让我低徊不已。
”②琼瑶在《聚散两依依》中写了一首歌词:“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相对两无言,泪洒相思地。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聚散难预期,魂牵梦也系!”这正是琼瑶和她的老师那种分分合合的初恋生活的写照。
19岁到20岁,这是少女花的季节,而琼瑶却无端被风雨飘零,“零落成泥辗着尘,只有香如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琼瑶曾经在小说《聚散两依依》中,用过“心囚”这个词。
“心囚”就是她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琼瑶1964年写的一篇小说《石榴花瓶》,正是琼瑶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庆筠之间的那种争吵,和解,再争吵,再和解的婚姻生活的写照。
后来,庆筠在琼瑶小小的成功的阴影下,开始失落。
爱好写作的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半天却一个字也没有写。
他们婚姻的这种情景,在琼瑶创作的《在水一方》中,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琼瑶七十年代初的许多作品,都有着自我的影子,最典型的,便是《浪花》里的秦雨秋。
“雁儿在林梢,眼前白云飘,衔云衔不住,筑巢筑不了,雁儿不想飞,雁儿不想飞,白云深处多寂寥!雁儿在林梢,月光林中照,喜鹊与黄莺,都已睡着了,雁儿睡不着,雁儿睡不着,有梦无梦都草草!”③这只无助而哀怨地唱着歌的孤雁正是琼瑶自己!琼瑶的小说和歌,其实都是这样,有着她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人生,爱与恨、悲欢离合的体验。
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代派?无须多言,琼瑶的小说,其实有着如此真实深刻的生活背景!琼瑶的小说构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正如苛刻的评论家所言,那是不真实的“诗意的毁灭”,是“说梦和造梦”。
然而,真正热爱和欣赏琼瑶小说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那是“说梦和造梦”,没有人会将其当作报告文学来读。
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琼瑶完全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真正的诗人,她像所有激情焚烧的伟大作家一样,有着最为深切的生命的隐痛和秘密体验。
对于琼瑶来说,写作是她灵魂上的呼吸,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和生命之中,是她的生命必须达到的完成的形式。
写作不是虚构,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
琼瑶的小说基于一种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使无意识的,毫无价值的生活变得轻松”,突破了生活的限制,使人们从高超精妙的整容术中看到了一种更高的现实的存在。
二、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
琼瑶曾说:“我从不说,我的写作是要‘文以载道’,我弄不清楚‘道’的定义,从古至今,人类对‘道’的定义时时刻刻在变。
我的小说没有使命感,我只渴望和读者沟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④这是琼瑶的谦虚之处。
实际上,由于琼瑶的小说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因此,她在她的小说中,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总是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这从她在小说《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
1、陆依萍的形象:一个异常矛盾的人物依萍和母亲一个月只有八百元的生活费,在雪姨的挑拨下,还常常不能准时拿到。
当又一次不能拿到钱时,依萍和父亲起了冲突,她愤然顶撞、拼命的叫骂,不肯屈服。
当一顿鞭打换得二千三百元钱时,她“昂了一下头,朗声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是陆振华的女儿!’”并“举起手里的钞票,用力对着雪姨那张笑脸上扔过去”,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倔强!依萍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她恨父亲,她要报复。
她在日记中写道“凡有志者,决不会忘记他曾受过的耻辱!我要报仇的——不择任何手段!”报复心是如此的强烈!完全是一个复仇狂!当她见到雪姨为如萍介绍的男朋友何书桓,并因无意的插入而受到雪姨的狠毒的一瞥时,她决定要把何书桓抢过来,而全然不顾如萍的感受。
当她亲眼看见梦萍即将遭到不幸时,不仅不去救援,反而“用幸灾乐祸的眼光望着醉醺醺的梦萍,随她堕落毁灭吧!我巴不得她和雪姨等一起毁灭!”甚至,还设法阻止何书桓去救,从而导致了梦萍的悲剧。
为了报复,她确实是不择任何手段,最终酿成了如萍、梦萍和父亲一家的悲剧——家破人亡。
一个典型的变态复仇狂。
她又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女孩。
她爱妈妈,喜欢文学,而且,对文学有自己的认识:“一本好小说要能抓住读者的情感和兴趣,使读者愿意从头看到尾”她不屑于与无文化的雪姨对骂,认为那会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显得又是多么傲气!她还是依赖性很强的。
当她想找一个工作,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的愿望被现实无情粉碎,当父亲陆振华主动送了一些钱来,使依萍和母亲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还答应以后定期给她们生活费时,“我不再愚昧了,不再傻了,我要从爸的手里接受金钱,最起码,我不愁衣食,才能计划别的。
为什么我不收爸的钱呢?为什么我要饿着肚子,让雪姨觉得开心呢?”她更是异常矛盾的:她一方面恨她的父亲,另一方面又怜悯、同情他、爱他。
“凝视着爸爸那皱纹满布的脸庞和泰然自若的神态,我又一次感到心情激荡。
在他慈祥的目光下,我竟微微的颤栗了”“我凝视着他,不敢承认心中所想的,他只是一个孤独、无助而寂寞的老人。
在这人生的长途上,他混了那么久,打遍了天下,而今,他却一无所有!卷逃而去的雪姨,被逐出门的尔豪再包括我这个背叛着他的女儿!爸爸,他实在是个最贫乏、最孤独的人。
”“我恨他吗?是的,我一直恨他!但是,现在,当这无助的老人躺在床上,事事需人帮忙的时候,我分不清我对他到底是恨,是爱,还是怜悯了!”而且,她还默默地独自照顾生病住院的父亲,成了一个“孝顺的女儿”。
多么矛盾的一个人,恨得如此强烈,爱得也如此真切!她一方面在不择手段的报复父亲一家,另一方面,在报复成功后,“却茫然的为自己的所行所为感到一阵颤栗,我无法猜测‘那边’现在是一副什么局面、雪姨虽行得不正,但我有何权利揭露她的隐秘?”“从‘那边’到家里,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和难受,‘那边’的混乱和充满了杀气,危机的气氛使我茫然失措。
这局面是我造成的,我应该很高兴,但我一点也没有报复后的快感,只觉得迷惘,倒仿佛失落了什么。
”这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许多人图一时之快而犯下大错,事后却茫然而不知所措。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变态复仇狂如此的良心不安?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正是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教育,让这个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女孩还良心未泯。
她一方面非常爱她的妈妈,为了奉养妈妈,她甚至想去当舞女,另一方面,却又武断、无情的粉碎了妈妈的幸福。
“妈妈在说些什么?她希望和爸爸团聚?真的吗?这是事实吗?这是可能的吗?她爱着爸爸,那个我以为是她的仇人的爸爸?但是,我做过些什么,当爸爸向我提议接妈妈回去的时候,我是多么武断!‘我们生活得很平静快乐,妈妈也不会愿意搬回去的!’”很善良却又很残忍!她一方面清醒地知道“如萍,她并不是一个很坏的女孩子,她那么怯弱,那样与世无争,像个缩在壳里过生活的蜗牛”,另一方面,却恨乌及乌,为了自己的报复需要而抢走如萍的男朋友,并把如萍的世界彻底打碎,导致了如萍的自杀,葬送了如萍这个无辜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