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通江县土肥站张开军赵丽摘要:从化肥、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方面简述了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的现状,剖析了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解决种植业污染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影响防治对策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
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
在我国,种植业污染源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主要同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生产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明显。
通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种植业污染源的控制,改善通江农村环境状况意义十分重大。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形“万山环列,诺宕潆回”。
诺水,宕水,一西一东由北至南纵横县境,将山脉切割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夹两谷之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春旱,夏热,冬暖,多年平均降水量1214.4mm,5~9月降水量800mm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70%。
全年无霜期305天,年均温17.4℃以上,≥10℃的活动积温大于5782℃,光热条件好。
全县辖49个乡镇、524个行政村、3314个村民小组,农户15.2万户,农业人口63.5万人。
据通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县耕地总面积56.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3.6万亩,旱地面积23.0万亩;耕地坡度分布:平地(坡度≤5°)面积22.5万亩,缓坡地(坡度5°-15°)面积22.4万亩,陡坡地(坡度>15°)面积11.7万亩。
有单季稻、麦稻轮作、油稻轮作等13种种植模式。
具体普查情况见表1:表1:通江县种植业基本情况表根据表1,由此推断出全县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水稻32.9万亩,小麦24.0万亩,玉米17.5万亩,马铃薯8.5万亩,甘薯3.8万亩,油菜18.1万亩,豆类3.2万亩,蔬菜1.3万亩,其它0.4万亩,粮食经济作物播种合计面积109.7万亩,复种指数为190%。
二、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的现状根据通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普查资料,并结合全县2007年统计年报,汇总分析种植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秸秆利用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2表2:通江县种植业生产相关数据注:播种面积、作物产量、秸秆产量、化肥(折纯)、农药由普查资料提供,农膜数据来源通江县统计局2007年有关数据1.肥料使用情况据普查:全县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达22877吨,全县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氮肥、磷肥、钾肥平均施用量如图1这5种农作物总施肥量:氮肥为14358.3吨,磷肥4191.5吨,钾肥2406.3吨。
有机肥使用量与上世纪60、70年代比较,大大降低,平均施肥量为水稻630kg/mu,小麦420 kg/mu,玉米850 kg/mu,油菜580 kg/mu,马铃薯460 kg/mu,甘薯一般不施或少施有机肥。
肥料施用品种上,化肥主要有尿素、碳铵、复混肥、生物菌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少数施用氯化铵、氯化钾,有机肥以牛粪、猪粪和沼液为主。
在普查中发现,在交通较为便利、农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化肥施用量较大,而在交通不便利的区域则施用农家肥的比例较大。
以小麦为例,在新场红岩村和民胜鹦哥嘴村农家肥施用只有690kg/mu和386kg/mu,而在空山后坝村农家肥施用量达到1880kg/mu,占施用总肥量的65-80%。
结合通江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普查发现,在实施了测土配方的乡镇(诺江镇、永安镇、诺水河、瓦室、民胜、涪阳、新场、广纳),这些地方农户化肥施用量低于没有实施的测土配方项目(铁溪、空山、烟溪、麻石),具体数据见表3。
表3: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区与非测土配方施肥区施肥量比较从化肥施用方式上来看,主要是基肥和追肥,基肥用量占整个施肥的80-90%。
农户化肥撒施、表施现象较为突出,雨天撒氮肥,导致氮素流失;在干旱季节,猛施氮肥提苗,造成烧苗现象;水稻、小麦氮肥施用过量,导致贪青倒伏,滋生了病虫害发生,影响作物产量。
对于看天、看季节、看作物、分底追补不同时段施肥的技术无明确地认识,肥料利用率仅达到31.5%。
据此推断,全县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22877吨,被作物吸收利用7206.3吨,余下15670.7吨化肥,或流失、或挥发、或被土壤固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农药使用情况全县农药总使用量为392吨,杀虫品种主要有杀虫双、杀虫单、甲氰乙酯、呋喃丹等,杀菌有稻瘟灵、三环唑、丰登、粉锈灵、多菌灵等,除草剂主要是水稻除草颗粒和小麦专用除草剂,玉米由于主要是地膜玉米,因此一般农户都不使用除草剂。
从普查发现,农户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都有所差别,从表4中可以看出:表4:农户使用农药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比较水稻上使用的农药如杀虫双、甲氰菊酯、丰登、三环唑、水稻除草剂等,实际使用量是标准用量的160%、150%、120%、200%、150%,而小麦上用的农药的实际使用量则与标准用量相差不大,玉米杀虫剂呋喃丹实际使用量小于标准用量。
从农药使用方式上看,农户主要采用喷雾器全面喷洒,其中约5%-30%漂浮于大气中,40%-60%降落到地面而进入土壤中,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而且农户对农药瓶袋也随意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
普查中发现,当年如果降雨量较多时,农作物病虫害就增多,此时农户对农药的使用量也加大。
3.农膜使用情况近几年来,由于通江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马铃薯,导致农业农膜使用量增加。
2007年全县农膜使用量为993吨,覆盖面积108850亩,其中用于地膜玉米的超微膜650吨,用于地膜马铃薯的超微膜185吨,用于水稻育种的地膜139吨,用于蔬菜种植的地膜15吨。
水稻育种用地膜一般能使用2-3年,而超微膜则不可回收。
使用的农膜属于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极难降解。
农户对超微膜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农机具耙耱和人工捡拾,处理后在田间地头焚烧处理。
4、秸秆利用情况通江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7.1万吨,其中水稻秸秆12.1万吨,小麦秸秆8.0万吨,玉米秸秆9.0万吨,油菜秸秆7.5万吨,豆类秸秆0.5万吨。
据调查,通过青贮、氨化或直接作为猪、牛、羊的粗饲料的占21.4%,有25.7%被农民作为燃料用来生活做饭,有45.8%的秸秆在田间焚烧或堆放田间、地头、场院,仅有7.1%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
三、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种植业污染源结果分析,农户在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方式和回收方法以及秸秆回收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对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化肥大量投入、有机肥施用不足,造成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通江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结果一方面归根于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生产体制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化肥高投入的结果。
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已达到了一个极限,不能再被作物吸收利用转化为产量。
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时,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大量氮磷元素进入水体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加剧。
农业生产中肥料利用率降低,氮肥的利用率为30%左右,磷肥利用率为10%~25%,钾肥为35%-50%。
近几年来,农家肥的使用量由于受到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影响,呈下降趋势。
在施肥方式上,通江县农村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现象,加剧了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造成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板结,本质退化,阻碍作物生长,影响产量。
2.农药使用过量,利用率低下,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部分属剧毒药品,虽然其在环境中降解快、残留期短,但毒性较大,这类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调查中发现,1/3农户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有害;75%的被访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综合防治等概念;在技术信息获取方面,只有42%的农民说他们能从技术人员处获得农药施用的技术指导,由于技术跟不上,85%以上的农民超过规定标准计量来使用农药。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投资还影响环境。
对于病虫害重治轻防,出现病虫就开始喷药,对于预防基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且当雨水较多的年份,病虫害较为厉害,喷洒的农药次数和用量加大。
农药喷施中仅有20-30%附着在作物上,大部分散落在土壤、空气中,污染施药区的土壤、空气和水体,并通过生物富集影响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农膜回收方式单一,新农膜推广不足,残留的农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中残存的农膜不但降低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土壤含水量,破坏土壤结构,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而且严重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水肥的运移,造成作物减产,并对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全县玉米、马铃薯生产基本在采用地膜覆盖,虽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也提高了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地膜残存的问题。
根据我们多年多点监测,地膜残留系数约为68.6%(田间湿测法)。
农户对残膜的利用基本是采用人工拾捡后就地焚烧。
新型农膜在村镇一级推广不足,主要是价格高,农民购买积极性不高。
长此以往,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4、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堆放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
全县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7.1万吨,有25.7%的秸秆作为燃料、45.8%在田间焚烧、堆放或丢弃。
而燃烧的秸秆,由于燃烧不充分,造成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CO、SO等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2质量和身体健康。
另外,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N、P、K等营养元素,焚烧、乱堆放或丢弃,不仅占用土地,以至成为火灾隐患,而且还浪费资源,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四、对策建议根据种植业污染源的组成,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控制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种植业自身引起的,是由于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的,最彻底的办法是广泛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舆论宣传工具,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广大干群的环保意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群防群治。
自觉树立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促进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