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策略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内涵更加丰富。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因而隐喻翻译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灵活地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文化;思维;翻译策略
隐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在此种语言的隐喻中得以反映。
纽马克认为“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隐喻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在认知与应用等层面上,东西方隐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译者只有在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隐喻用法,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使译文达到“形合”和“意合”的统一。
一、中西方隐喻差异
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能体现相同的隐喻概念。
但由于英汉两族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中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语,也有隐喻意义相同,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和认知上的差异,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喻意相同、目的域不同的词语。
如汉语中用“骨瘦如柴”来映射某人很瘦,而英文却用as thin as a shadow表达相同的语义特征。
汉语和英语中也存在有相同的源语域,但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中喻义不同的隐喻。
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常常用来形容不好的人
和事,如a poor fish(可怜虫),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而汉语中鱼和“余”谐音,代表着富庶。
不同民族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一些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特有的喻义。
当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目的域和喻意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空缺现象。
比如英语中的“my rib”的喻义是“我的夫人”,而汉语中没有与此对应的文化背景。
二、隐喻的翻译策略
孙致礼认为,“从历史上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看作是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一)转换喻体的归化策略
归化的翻译策略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翻译时根据目的语文化,采用目的语读者更易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信息及原语文化。
奈达提倡功能对等,强调原文和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他认为归化能更有效地避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
不同文化中喻义相似但喻体相异的隐喻,直译会使目的语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
因此,翻译时就有必要转换喻体,以求功能对等。
例如: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
假虎威)。
隐喻翻译过程中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能让翻译作品尽可能接近译语读者。
在不同的文化中,由于客观环境及认知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独有意象,可用目的语中富于文化内涵的意象取而代之。
不同语言中往往存在用不同的意象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事物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再现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精神实质,使译文生动、流畅、自然,有必要恰当地改变原文的意象。
(二)保留喻体的异化策略
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
对于具有异域特色的隐喻,恰当地运用异化翻译策略,不仅能保留原文文化特色,而且能丰富译语中的隐喻表达。
“求异”并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基础上,传递准确的原语信息和独特的文化因素。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英汉双方接受了许多对方文化中特有的隐喻。
比如: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丢脸(lose one’s face),木己成舟(the wood is already made into a boat),悬崖勒马(to rein in on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鱼目混珠(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异化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及语体风格,目的语文化可以吸收新的内容而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的交流。
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达与原文化相异的因
素。
在翻译隐喻过程中,传达原语的异质因素表现在传达原作特有的异域文化特色。
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可以更有力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三)对等性翻译策略
英汉文化中存在喻体和喻义基本对等的隐喻,译者能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对应的隐喻用法,因此译文就更贴切自然。
尽管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基于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及相似的认知经验,人类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大体相似。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喻体相同且喻义相似的隐喻。
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a flood of tears(泪如泉涌)。
尽管汉英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迥异,但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结构,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体现共同的隐喻概念。
采用保留喻体的直译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能够引发目的语读者相同的联想,使读者接受到更准确的原文信息。
当喻体与喻意基本对等时,对等性翻译策略使译文与原文基本达到了功能对等。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现象、认知现象,亦是文化现象。
翻译隐喻过程中,要适当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即要在译语中表达出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又必须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隐喻的文化特征。
不能采取对等性翻译时,要恰当地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2).
[2]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任宏.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的隐喻[j].现代语文洲艾巧,2006.
[4]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oo3(1):48-51.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峄,20o2(1).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