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流动力学应用

血流动力学应用


技术路线
• 一、血流动力学模型 • 1 控制方程假定血液是层流且为粘性的,不可压缩的牛顿 流体。一般 情况下的流体力学控制方程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本 研究不考虑能量的传递,例如热量 的传递等,因此不考虑能量方程。 同时假设重力不计,控制流动的基本方程是不可压缩Navier--Stokes 方程来控制 • 2.边界条件 将动脉瘤壁设定为刚性,因此忽略了动脉瘤壁弹性和厚度 对血流动力学结果的影响。血流和管壁之间没有滑动和穿透。 • 3.数值计算 NS方程组采用守恒形式的有限体积法来离散,时间采用 隐格式,网格单元为四面体型网格。在每个网格节点周围构造控制体 ,通量通过位于两个控制体界面上的结合点来计算 。
壁剪切力与动脉瘤复发
• 吴永发,黄清海*等也在研究中发现栓塞后在残留瘤颈部 位的血流方式改变、WSS和血流速度在治愈和复发组间 存在显著差 异。在复发组,瘤颈部位具有高壁面切应力 区域,4例壁面切应力高于局部;而且高WSS的区域与动 脉瘤复发的区域完全一致。
• 高WSS与动脉瘤发生有关,而极低WSS与动脉瘤破裂有 关---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三维刚性 血流动力学模型。
简介
•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无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 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在体检测。因此,应用(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建立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实体动力学 分析模型,分析瘤内血流运动模式及血流--瘤壁相互作用 机制成为可靠的技术手段。
简介
• 目前研究多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 cs,CFD)来模拟进而获得动脉瘤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 以便更好的理解实际体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机理。 • 其中动脉瘤内部的流速、压力、壁面剪切力等流体力学参 数对动脉瘤病理生理机制非常重要,利用流利力学有限元 分析方法能在体外对动脉瘤内部的血流情况进行数值模拟 ,观测瘤体内部血流动力过程。
壁面总压力
术前
术后
4.手术前后模型非稳态数值模拟结 果
壁面剪切力
术前
术后
4.手术前后模型非稳态数值模拟结 果
血流流线图
术前
术后
• 血流冲击力:可造成被冲击区域压力的增高,当血流的速 度降低时,血液的机械运动能力转化为压力,在血流场中 ,称作动压力 (dynamic pressure)。在血流冲击瘤壁或者 动脉壁时血流改变方向 ,速度立刻随之降低,这样大部 分动压力转化为静压力,结果导致被冲击区域局部压力的 增高,动脉瘤内复杂的速度分布可导致动脉瘤内压力增高 *。
壁剪切力(WSS)与动脉瘤破裂
• 国外研究*表明,动脉瘤破裂出血则与低WSS有关,动脉 瘤生长后由于瘤顶部位的剪切应力不足,直接导致血管内 • 皮细胞出现形变,瘤壁的内皮细胞间隙逐渐加大,导致血 液中的有害物质不断侵入,影响内皮细胞的更新,最终使 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丧失,瘤壁发生退行性变并且薄弱, 从而导致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
颅内动脉瘤中血流动力学研究
简介
• 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的病理形成和瘤内血栓生成方面起重 要作用,虽然在基础实验和临床上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尤其是体外实验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的 模拟,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基于理想化的动脉瘤模型或者实 验动物动脉瘤模型,对于具体的临床病人价值不高,因此 针对临床病人颅内动脉瘤进行的血流动力学个体化研究更 有意义。
简介
• 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几个关键的概念: • 1、血流冲击力:其来自于血流的惯性力,垂直作用于血 管壁。 • 2、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WSS是血液流动时 血流对血管壁的切向作用力,其作用方向平行于血管壁, 大小与血流速度有关,血流速度越快,血流速度梯度越大 ,血流产生的WSS也就越大
技术路线
• 二、动脉瘤三维实体重建模型 • 建模环境:在微机的Windows平台下建立脑动脉瘤的三维有限元几何 模型。 • 1.原始数据采集:进行DSA造影,3D旋转取得血管影像,剪切无关血 管,保留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将动脉瘤横断图切片以图片格式输出。 • 2.将图片进行图像处理,使Mimics的横断图窗、纵切图窗、轴位图窗 的血管影像能清晰完整显示,进行三维重建。再对重建后的影像进行 平滑处理。将三维模型导出为格式文件。 • 3.划分网格:将上一步生成的格式文件导入ICEM CFD,用Block分块 ,并用O-Block法划分三维结构网格。 • 4.医学3D图像生成及编辑处理软件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进行数据建模。
壁剪切力(WSS)与动脉瘤破裂
• 目前,大多数对于未破裂和破裂动脉瘤的研究发现,破裂动脉瘤平均 瘤体WSS低于未破裂动脉瘤,因而推测低WSS促进动脉瘤的破裂*。 • 国内黄清海*等研究发现,处于即将破裂状态的动脉瘤平均瘤体WSS 比破裂组动脉瘤更低,正是这种低WSS的存在可能导致了动脉瘤的破 裂,而动脉瘤破裂后,动脉瘤形态改变,产生了对瘤体WSS的影响, 导致WSS数值较破裂前状态升高。
壁剪切力(WSS)与动脉瘤的发生
• 多认为高WSS是动脉瘤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大剪 切力发生处的组织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受损,往往成为动脉 瘤新的生长点。

Tanoue T, Tateshima S, Villablanca JP, et al. Wall shear stress distribution inside growing cerebral aneurysm.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1, 32: 1732-1737.
• •
Jeong W, Rhee K. Hemodynamics of cerebral aneurysms: 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neurysm progress and treatment. Comput Math Methods Med, 2012, 2012:782801. Frösen J, Tulamo R, Paetau A, et al. Saccular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hology and mechanisms.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12, 123: 773-786.
不同注射速度壁面剪切力比较
建模结果以及数据化分析
(3)血流流线图
不同注射速度血流流线图比较
4.非稳态数值模拟结果
进口条件
4.非稳态数值模拟结果
(1)壁面总压力
t1
t2
t3
4.非稳态数值模拟结果
(2)壁面剪切力
t1
t2
t3
4.非稳态数值模拟结果
(3)血流线图
t1
t2
t3
4.手术前后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壁剪切力(WSS)
• 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是粘性的血流通 过固体表面形成的动态摩擦力。血管内皮细胞会通过释放 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来调节局部血管张力,它对于震 荡的剪切力较为敏感,与直接的机械压力相比,这种震荡 的剪切力通过刺激各种内皮细胞的功能而产生很强的生物 学效应.增加的WSS可以刺激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一种强的血管扩张因子,也是一种血管壁退化 的潜在因子.因此局部WSS的增加会导致局部血管壁的 扩张和退化口,进而形成动脉瘤或者导致动脉瘤的生长。
建模结果以及数据化分析
1.MIMICS重建颅内动脉瘤模型与DSA工作站重建模型对比
MIMICS重建模型
DSA工作站重建模型
建模结果以及数据化分析
2 面网格模型与体网格模型网格模型
面网格模型
体网格模型
建模结果以及数据化分析
(1)壁面总压力
不同注射速度壁面总压力 比较
建模结果以及数据化分析
(2)壁面剪切力


Meng H, Tutino VM, Xiang J, et al. High WSS or Low WSS?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Hemodynamic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itiation, Growth, and Rupture: Toward a Unifying Hypothesi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3. Tanoue T, Tateshima S, Villablanca JP, et al. Wall shear stress distribution inside growing cerebral aneurysm.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1, 32: 1732-1737.
*Goubergrits L, Schall J,Kertzscher U,et al.Statistical wall shear stress maps of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J]. J R Soc Interface, 2012,9:677-688. *Jou LD,Lee DH,Morsi H,et al.Wall shear stress on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t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08,29:1761-1767. *黄清海,刘建民,等。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4:364367.

*Shojima M, Oshima M,Takagi K,et al. Role of the blood stream impacting force and the local pressure elevation in the rupture of cerebral aneurysms [J]. Stroke,2005,36:1933-19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