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山大学2017年12月中山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强调学业与就业相结合,倡导“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校风,要求学生夯实学业基础、树立远大目标,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去。
2017年,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广东省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及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向重点地区、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积极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断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完善和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学校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3.1%,其中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1.0%,有6.8%的本科生因准备考研或申请出国而暂不就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6.6%,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5.8%。
报告中基本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5日,其中第三方数据调研时间段为2017年11月07日到11月24日。
目录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 (4)一毕业生就业及升学总体情况 (4)(一)毕业生总数 (4)(二)毕业生就业率 (4)(三)未就业分析 (4)(四)毕业生流向分析 (5)(五)毕业生升学情况 (6)二就业流向分析 (10)三用人单位评价 (13)第二章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15)一以学业促就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5)二鼓励基层就业,做好定向选调生推荐工作 (15)三积极推送学生去往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15)四帮扶就业困难学生,构建保障体系 (16)五积极开拓就业新渠道,确保就业服务质量 (16)六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16)附表 (18)附表1中山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最终就业情况统计表 (18)附表2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研究生最终就业情况统计表 (21)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就业及升学总体情况(一)毕业生总数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数为11514人,其中本科生6910人(占比60.0%),硕士研究生3666人(占比31.8%),博士研究生938人(占比8.2%)。
图1-1 2017届各学历毕业生人数(二)毕业生就业率截止2017年12月5日,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3.1%,其中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1.0%,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96.6%,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5.8%。
(三)未就业分析我校本科毕业生中6.8%的毕业生因准备考研和留学而暂不就业,1.5%的毕业生在求职中1,还有部分毕业生准备公务员考试而未就业。
1数据来源:第三方-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
(四)毕业生流向分析表1-1 2017届毕业生毕业流向分析2该项统计比例中不包含定向培养本科生(五)毕业生升学情况1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3479人,占毕业生总数50.5%。
其中国(境)内升学2182人,国(境)外留学1297人。
1.国(境)内升学流向分析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国(境)内读研人数为31.7%。
其中69.7%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我校读研。
我校2017届毕业研究生国(境)内升学人数为291。
其中71.1%的毕业生选择在我校继续深造。
表1-2 2017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主要流向1该项统计比例中不包含定向培养本科生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国(境)内升学院校主要集中于“985”院校,占本科毕业生国(境)内升学总数的90.7%。
其中,选择我校就读的毕业生占本科毕业生国(境)内升学总数的69.7%;另有2.7%的毕业生就读中国科学院,1.1%的毕业生就读北京协和医学院;其他院校及科研院所占比5.5%。
图1-3 2017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院校分布2.国(境)外留学流向分析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境外留学人数为1297人,根据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1,进入前100所大学(除去排名在100以内的国(境)内高校)共945人,占留学人数73.0%。
我校2017届毕业研究生国(境)外留学人数为92。
其中44.6%的毕业生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国(境)外大学继续深造。
表1-3 本科毕业生进入2018年QS世界大学前50名国(境)外高校分析1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是指伦敦时间2017年6月8日,英国高等教育资讯和分析数据提供商QS发布的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
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境外留学的比例为18.8%。
境外留学的国家/地区主要是美国(30.8%)、英国(22.2%))、中国香港(21.9%)。
图1-4 2017届本科毕业生主要的留学国家/地区二就业流向分析1.就业单位分布1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55.3%),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33.6%)、国有企业(23.3%)和医疗卫生单位(20.3%),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医疗卫生单位(52.6%)和高等院校(33.1%)。
表1-4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图1-5 2017届用人单位类型分布1该项分析中不包含研究生委托培养学生。
2.就业地区分析1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的比例为82.3%,硕士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的比例为76.7%,博士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的比例为69.1%。
表1-5 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21该项分析中不包含研究生委托培养学生。
2珠三角其他地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珠三角经济区主体。
此处不含广州、深圳。
西部地区:根据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省外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台、境外地区。
3.主要行业分析1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如下表所示。
表1-6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8位行业类我校2017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如下表所示。
表1-7 2017届硕士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7位行业类我校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如下表所示。
表1-8 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2位行业类1数据来源:第三方-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
4. 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流向2我校2017届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分别为59%、59%、70%)。
2040608010050人及以下51-300人301-1000人1000人以上本科硕士博士(%)图1-6 2017届用人单位规模分布三 用人单位评价1. 98%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应届毕业生满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
用人单位对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98%)较高。
同时,聘用过我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有81%认为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外校应届毕业生平均水平,有19%认为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处于外校应届毕业生平均水平。
2. 用人单位聘用我校毕业生的最主要的理由是能力知识结构合格,育人效果较好。
用人单位聘用我校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理由是“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92%),其后依次是“学校声誉好”(83%)、“专业对口”(72%)、“符合本单位职场文化和价值观”(52%)、“有相关的实习经历”(28%)、“持有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17%)。
不同规模、类型及行业类的用人单位聘用我校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理由略有不同。
3. 主要行业及类型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评价2数据来源:第三方-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
聘用过我校应届毕业生的主要行业类用人单位中,“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行业类用人单位有92%认为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评价最高,有89%认为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平均水平。
第二章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一以学业促就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学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树立“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校风。
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意识、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根据“三校区五校园”的发展布局,全面梳理了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校内各部门协同工作,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第二课堂体系,将第一和第二课堂打通,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升学率方面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鼓励基层就业,做好定向选调生推荐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并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推进毕业生下基层。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好定向选调生的推荐工作,学校先后与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新疆、河北、湖北等地组织部门合作,每年举行多场定向选调生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今年我校有近70名毕业生入选西部省(区)的定向选调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
三积极推送学生去往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往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倡导毕业生登上国际舞台,熟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中发声。
学校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机制,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由专人负责,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国际组织基本情况、招聘公告,并通过职业发展课程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素养及能力。
2017年5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主办,我校承办了“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全国高校巡讲(广州站)”活动。
资深国际组织专家宋允孚和张幼云在活动中先后做了《国际组织实习——求职任职经验分享》、《国际组织工作体会》的专题讲座。
四帮扶就业困难学生,构建保障体系学校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了“校——院”两级的帮扶。
学校已形成了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医疗补助、学费补偿及贷款代偿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保障体系,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可根据个人情况申请各类资助。
学校还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做好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工作,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