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题1、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
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答:不对。
班主任既没有了解情况,又没有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来正确处理班级的失窃现象,而采取武断的不科学的方式来选“贼”,如果这两名同学真是拿了10元钱,这种选举方式既对他们没有说服力,不能以理服人,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指认错误,有可能会害了被误解的学生的一生,同时还侵犯了这两名学生的人格尊严。
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采取下列方法:第一:表明态度:我很生气;指出后果:用事例来说话,老师为你担忧;让他懂得:一个人不止值这一点钱;注意事项:1、言语要动情,用情来打动学生的心;2、若知道是谁,则个别交流,为其保密,给他改正的机会;3、丢掉的钱,老师负责补上,以行动来打动学生;4、别在意查得出查不出,千万别自以为是。
万一搞错,有可能会害了被误解的学生的一生,与其这样,还不如查不出来。
当然,对学生说:不是老师查不出,而是老师不想查。
你们都是有志气的孩子,万一查到那个同学,老师会很伤心的。
老师不敢接受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会偷东西。
这样,偷了东西的孩子即使不还,心里总会产生内疚感,教育效果也就有了。
千万别兴师动众的查,否则即使查出来,孩子也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这就糟了。
5、会有反复,别着急,多说几次就会好的。
再说,小孩子偷东西不算偷,只是家里随便拿惯了而已。
坏习惯要改过来是很难的,需要反复的过程。
第二:利用好主题班会的时间把“失窃事件”告诉全班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来体会失窃者的焦虑和处境,同时也引导大家对行窃者的一时糊涂表示谅解,而后让每位同学按移情的方式写两篇文章:一篇题目是“假如我的财产失窃了”,内容要求涉及四个方面。
1、失窃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2、给我的学习带来的影响;3、我目前的感受;4、假如别人归还了我的钱物,我能原谅他吗?说出理由。
另一篇题目是“假如我是行窃者”,也要求写出四点。
1、拿别人钱物的动机;2、拿别人钱物的过程;3、现在的感受,猜想别人会怎么看“我”;4、打算怎么办?老师在布置这些任务时,没有使用“小偷”这个字眼。
同学们写完后,老师有针对性的和部分同学谈话,交流感受,着重设计了谈话过程。
总之,研究孩子偷窃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予以纠正,同时对孩子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帮孩子解决问题,记住不要抓住问题不放。
2、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
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
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XX,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
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
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⑴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答:案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言教身传,引导着学生向老师看齐,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⑵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角色定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品德上应是学生的楷模。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品德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必须做学生品德上的楷模。
前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身教”的重要意义。
所以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只靠知识和说教,更要靠人格与道德威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教育者的人格与其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楷模即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效促进的一种具体写照。
3、3、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
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
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
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
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⑴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情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⑵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答:⑴案情说明了“诚实守信”的道理。
⑵分析: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予以教育。
面对一些学生家长和学校要求提高分数的压力,那位女教师愤然辞职,并得到了近一半老师的支持。
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
这位教师不仅能自觉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还能敢于与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
⑶这位女教师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① 诚实是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起码品格。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
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作示范,教育学生本分做人。
③“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的考试更为重要”。
要让诚实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4、在课间时,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不慎在厕所里弄得将裤子、鞋子上都是粪便。
张老师给她脱掉满是粪便的裤子和鞋子,一遍遍给她清洗身体,并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当这位学生接过衣服的时候,两眼含着感激的泪水说:“张老师,您比妈妈还好。
”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呕吐的学生打扫脏物,给学生系裤子,擦鼻涕;又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学生买早餐,从家里端来开水,给学生服药,一连两个月给患眼病的学生上眼药,背着烫伤脚的学生上厕所,送回家。
有多少家长拉着张老师的手说:“孩子交给您,我们心里踏实。
⑴请分析说明张老师担当的角色?答:张老师担当的是“班妈妈”的角色。
虽然张老师富有爱心,作为班主任事无巨细,事必亲躬,扮了多重的角色,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教师,但是同时也扮了“主角”,连该让家长、该让学生自己干的事也干了,该是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干、去管的事该让他们去干、去管,而不应过多的代办代包,有点“越趄代庖”。
⑵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角色的认识。
答:班主任在班级中应是导演,扮好配角,而让学生扮主角。
班主任只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也就是说是“导演”,对班级的日常管理是份内之事,如果事无巨细,事必亲躬,那么,班主任倒真成了“管家”、“保姆” 了。
作为班主任要学生逐渐培养自理能力,不能“越趄代庖”。
要给学生一点自信,相信他们自己能管好自己,该他们自己能做到的、能办好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去办好。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立、自理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配角”,不要争当“主角”,也不要成为“管家”和“保姆”。
因此也要求家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教师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
但这并不代表着班主任不去关心帮助学生,由于班主任的多职能化,使之与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对班级中的学生,班主任必须经常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
生活上问寒问暖,在学习上、思想上给予必要的关爱。
班主任还要多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使学生能从班主任处获得一些亲情。
班主任还要发动学生对学有困难和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以促进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此外,班主任还要多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从各个方面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和偏爱;并组织成绩好的同学生对后进生进行功课的补习、行为习惯的帮助。
力求使后进生感觉到与他人是平等的,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员,同样能为班集体争光,从而乐于为班集体作贡献。
班主任是管理者,是代表学校与学生直接打交道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组织者。
班主任还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果班主任经常包办家长、学生的事务,班主任这种多重的角色,会使班主任分身乏术,难以兼顾好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中,要增强角色意识,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加强同学生的联系和交往,切实体现自己“严父慈母”般的情怀和履行好“传道授业”的职责。
5、初中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
”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
”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
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P141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
答:教师能耐心讲解是正确的,但是,教师的评价是错误的。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
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
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
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6、某班主任将一位调皮学生送到学校政教处,结果他的双手被手铐拷在了办公室窗户的铁棂上。
P63 请对学校政教处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
答:政教处是学校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积极与班主任取得协调,这是它的职责,也是职业“底线”。
不想,他们却用对待罪犯的方式对待学生,明目张胆地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这是典型的以权冲“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把职责当成了权力,膨化了“管”的手段,恃强凌弱,再加上歧视后进生的情绪化因素,便一时性起,无所顾忌,致使校规、校纪在他那里完全丧失了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