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型学
罗西精心选择了几何要素并恰当地把握要素 的抽象层次,创作了一座超越时空概念的永 恒象征。
威尼斯世界剧场平面图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的 建筑作品大多具有类型学特 点。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古 典理性主义特征,他以古典 几何原形(立方体、圆筒体 、塔形等)进行组合作为形 式构成的主要元素,从中取 出一些形式加以修改,由此 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在 墙体的细部处理、材质的运 用以及光影的变幻中都体现 了他独特的建筑风格。
罗马万神庙平面图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 要分为两大部分,从历史中寻 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 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 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 学。
新理性主义的代表罗西设计的佩 鲁贾社区多里购物中心
博塔的旧金山现代艺为西班牙建筑诗人的拉菲尔。莫奈 欧也是一个新理性主义的代表。 莫奈欧设计的洛杉矶圣母大教堂,运用 当代技术和宗教的更新观念,以自己的 方式重新诠释这些传统。
教堂显得颇具现代化风格,其纪念碑 方块状的造型与11世纪罗马式教堂有 异曲同工之妙。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剪 力墙耸立当中,尽管钢桁架被盖住, 仍不失人情味,直白的表现了砌体的 稳重与力度。这不是哥特式教堂,所 以特意弱化了石头的作用,而去营造 轻巧的骨感。
新地域主义的代表阿尔瓦 阿尔托设计的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对建筑类型学理论贡献最大的 是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 1966年出版的《城市建筑学》 是罗西的一部最重要的理论文 献,它系统地体现了罗西的城 市建筑理论,深刻地阐述了城 市与建筑、城市与场所之间的 关系,是罗西关于建筑本质的 论述。罗西的类型学理论把城 市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 式产生的根本。城市本身就是 一个类,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 终端形式。城市构成了建筑存 在的场所,而建筑则构成了城 市的片断。罗西相信,形式是 变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 活赖于发生的形式类型则亘古 不变。
建筑类型学分为三种:第一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第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 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原始的质朴茅舍包含了经发展了 的一切建筑的基本元素:柱子、檐口、山墙、屋顶,建筑的所有一切都是出于必要, 只有必要的构件才是美的,原始茅舍就是原型,在这一原型的基础上,所有的建筑 奇迹都能被构想出来。
新地域主义的代表纳什设计的英国布莱顿皇家别墅
建筑类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有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类型的选择。类型的选择是一种创作的过程和手段,选择时 应该 依据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过程往往 是生活 方式与建筑形式相适应。 第二,类型转换。转换是结构的基本属性和构成方法之一,类型转 换的过程是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为形式,它是一个类推设计的过程。 类型的转换是在深层结构支配下,多种形式的变换与组合。转换方式包 括结构模式的拓扑变换,比例尺寸变换,空间要素的变换,实体要素的 变更。 第三,类型与城市形态。类型的选择和处理最终要得到城市形态的 连续,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群,形式只是类型的一个变体,一 种类型可以有多种变体,这就解决了统一与多样性的矛盾。
罗马万神庙
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 形式,作为一个恒量或 者说一个常数,类型可 以在建筑中呈现出来和 被辨认出来。但由于技 术,功能,风格还有建 筑制品的集体性质和个 体要素辩证的相互作用, 因此最后的表现形式总 是千差万别。这在宗教 建筑中表现得很明显, 中心集中形制是固定而 具有决定力量的类型, 我们看到古罗马的万神 庙和哥特时期的巴黎圣 母院,都是采用了中心 集中形制。 巴黎圣母院
威尼斯世界剧场
罗西设计的威尼斯世界剧场
我们在这座建筑上可以看出它有强烈的意大利帕尔马洗礼堂的痕迹,它的形象参考了威尼 斯造船的传统及16世纪水上临时展览馆,八角形激发起意大利人洗礼的回忆,可以说是罗 西有关“类似性城市”思想的集中体现。该剧场的关键和精彩之处在于漂浮性,它从建造 地沿水路游曳到威尼斯,与沿途经过的意大利城市景观自然地融合起来,由于在不同地点 可以看到相同的结构,甚至使这种“新形式”的景观更加迷人。
这是罗西设计的博尼芳丹博物馆,建筑师以他的作品为中心,重新诠释了城市的纪念 性主题,其灵感来自于公共建筑,教会建筑和工业建筑的空间要素转换。
博尼芳丹博物馆平面图 E形的平面构成两个朝向 河面的开放院落,有扶 壁支撑的中段和外包锌 板的拱顶塔楼成为戏剧 性的交点,似乎在暗示 着有洗礼堂或钟楼与之 相连。也许最为有力的 是那些工业元素:包锌 的穹顶,烟囱般的交通 体,方格玻璃窗,钢丝 网拱,仿佛仍在追忆着 片土地作为制陶工厂的 历史。
罗马万神庙 范型类型学,它是工业化社会的发明物,表示可以按照范型规定的原则进行大量性生 产的类型学意义。建立在范型基础上的类型学把新类型的产生当作中心主题,工业化使建 筑的规律不再像第一类型学所信仰的图构程序,建筑作为工业产品之一,对于其使用者, 同样应该具有效率,所以,人是建筑产生的根本。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 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 典性主义。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 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 第三种类型学所关 注的只是城市本身,把城市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势产生的根本,表达了突出形势与 历史连贯性的愿望。
建筑 类型学
建筑类型学的由来
建筑类型学真正以理论的形式进入建筑领域是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法 国一些建筑家进入建筑历史,将古典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整理出一些基本类型, 以试图解决任何所碰到的景观、城市、个体各个层次上的问题。
19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常务理事德-昆西在其著作《建筑百科辞典》中通过区 别“类型”与“模型”提出了最具权威性的定义,他说:“‘类型’并不意味 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拟,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 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 本的重复。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