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1.传统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之间的共同点: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普遍主义,社会向善主义二战后现代自由主义最辉煌时期: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的推行20.50罗尔斯正义论阐述社会正义,对福利国家推波助澜,详尽阐述自由主义观点,受到关注,但是60年代福利国家政策失败,受到多方质疑挑战一、罗尔斯正义论:罗尔斯的正义是个人自由权利为中心的正义,继承了自由主义传统,同时发展了自由主义,从自然状态推出两种根本原则:(1),每个人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与其他人基本的自由主义(2)社会和经济不平等被调解,第一条原则被减数被自由原则,认为正义的核心是平等,“正义即公平”,第二条原则简称为差别原则,规定了经济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不平等权利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实际上是要求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差别予以调解两条原则中自由原则是首要原则,差别原则在自由原则基础上建立,从属于自由原则,不可以第二原则牺牲第一原则正义论反映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正义论的根本问题,为政府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合理的理论依据,但是理论最终的目的是医治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物质和阶级矛盾开出的良方,以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评罗尔斯正义论——知网)《正义论》被誉为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罗尔斯运用了高度监狱的理论方法,使其事实上成为一种综合性社会科学经典,如今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对其打开了新的窗户认为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体,是一个结构制度决定论者,继承了古典主义制度主义的。
两大正义原则实际上是关于政治经济关系的探讨,政治制度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坚持政治学的传统,用政治解释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政治不是被解释项,研究回归政治学传统,找回国家和制度中心位置,也就是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变迁理论:国家是根本性的,国家最重要对无效率的产权存在作出内部解释,,说明国家发展中的不稳定性,成功实现经济增长就要保证制度结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宪法性的基本结构决定着各种制度的安排在杨光斌看来,罗尔斯事实上在讲述变迁理论的政治结构即国家性质决定社会与经济结构,第一原则讲的是政治性主体结构,第二原则讲的是社会经济结构,无论是什么制度理论最终都要分析什么是好的制度这样的终极性思想观念问题。
直接来源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历史制度主义:核心是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不忽视人的偏好和选择,但认为偏好和选择是制度环境决定和影响的,而不是一种外生力量,“路径依赖”是主导性范式和话语,重视制度,但是不足在于忽视了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的作用而且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既定制度下的渐进变迁为主的连续性制度变迁,而不连续的革命性变革是由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示范作用和社会中的非正式规则的习俗道德减少了交易成本。
但是杨光斌认为:非正式规则推动有效制度产生的假设违背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验,愿与文化遗传中的非正式规则是制约而不是推动有效机制的建立(如中国近代),其次,历史制度主义虽然研究历史分期并提出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导致制度分化,但还是就制度轮制度,难以摆脱路径依赖和制度锁定思维,不能解释新制度如何产生的。
因此,必须引入正义论的政治哲学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结构决定制度安排,最终决定制度绩效,但是从中印发展来看,两国制度不同,但经济制度安排却是相似的,表明在制度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的思想观念在引导制度安排的创新并带来巨大制度变迁因而新制度主义克服了这种困难,融合了罗尔斯的新制度主义发展为了新古典主义,主要特征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偏好和大历史观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复杂的政治过程制度中心:制度指的是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社会的基本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两个正义原则中得到说明(《杨光斌:罗尔斯正义论(新古典主义)》)二、福利国家定义: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内容: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起源: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
理论界对福利国家的解释包含两方面:社会状态角度,而是政策计划角度,还可以认为是指对一国的社区或社会的满足状况做出贡献的社会福利计划总和,但是以上两个角度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人大杨伟民社会福利)二、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一)背景: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经济危机,(滞涨),随即自由主义宣告破产,各种理论学说开始对自由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其中主要有:(二)批判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和他们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不同点)1.政治多元主义:(1)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持否定态度,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价值作为理想,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素包括个人主义,分享论伦理学和美德主张(2)认为人类天性是多元而非一元的,世界和人类社会也是多元的,而自由主义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强调共同的理解和信仰背景以实现必要制度保障,但这是不利于个人的(3)国家也是多元的国家,国家性质只是多元社会中的众多团体之一,国家不应该垄断权力,应实行最大分权,最终的终极价值是公民个人福利和个性,反对政府过分干预社会经济事务和行使权力,认为福利国家扰乱了多元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多元主义赖以生存的根本一致性遭到了破坏(4)对福利国家的弊病海瑞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发出责难2.社群主义(1)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对现代自由主义的反思认识和批判(2)社群:指的是“社区”“共同体”,也指家庭邻里社团,也指国家,认为社群相互依赖相互交叠,失去社群个人无法存在,而离开人的社群也不会长久(3)批判之一: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方法论,对个人的行为的正确认识只能来自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4)二:批判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从普遍的善和公共利益出发,提出只有群体和公共利益实现之后,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5)矛头直指罗尔斯正义论,一定程度上切正要害(6)影响:将7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为主的话题,在80年代转向社群主义的社群,削弱了自由主义的广泛影响,但是后来自由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实现复兴3.保守主义:(1)批判福利国家:1)必须限制国家权力,最大限度较少对公民强制2)扶植竞争市场,健全自由市场机制,使其发挥作用3)提出一揽子改革福利制度计划和措施,代表人物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将现存福利国家模式置于死地(2)另一战场:1)诺奇克认为自由主义扩大国家功能主张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必然促成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罗尔斯“分配正义”:市场自然分配是错误的,需要国家集中后的再分配。
诺奇克对此进行批判,提出国家应该是“最低限度国家”,只是提供同等保护能力就行2)将个人权利视为至上,不可侵犯,将权利作为道德的根本标准3)影响:被广泛接受,甚至为官方采纳,许多自由主义者转向保守主义三、自由主义的复兴(一)背景:虽然保守主义为指导社会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保守主义被人怀疑,由此20世纪80年代出现新凯恩斯主义,重新分析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的问题,90年代成为了官方指导理论。
理论主旨是在自由放任和过度干预之间寻求新的道路,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二)赛亚柏林:自由主义复兴开始(1)提出政治上的自由分为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前者是成为另一种人,后者是作为存再的限制,认为一个人的自由是没有其他群体干涉行动,一个人不受别人阻挠而径自行动的范围(2)基本信念是:为了实现自由必须为个人创造享有自由权利的条件(3)自由道德基础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柏林扩大了自由主义正义论的影响,提出自由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被剥夺,因此必须实现整体的自由而不仅是个人的,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干预(4)消极自由是不被他人干涉的范围,是一个人自由活动的范围,是最终的目的,积极的自由是自由控制的范围,是提升自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福利国家等积极的措施的实施都是积极自由,利于个人的提高,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是理性的(相对于传统自由主义过于强调消极自由,只注重范围,不注重个人发展)(三)罗尔斯1《正义论》被认为是自由主义重要文献,发展:(1)以新契约论和康德自由主义哲学作为基础,正衣观特别是两个正义原则影响深远,也招致批评,在反驳中罗尔斯设计了几个理念:重叠的共识理念,权力优先理念,公共理念(2)随后提出政治争议观应该有三个特征,最终确定其任务是寻求建立适合于立宪政体的正义观,“回归现实”为自由主义注入新的活力(3)将正义观引入到了国家间的关系,在国际领域扩展,论证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规范四、当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在个人主义为基础之上,将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相协调,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二)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社会包括政府,个体构成社会,社会与政府关系就是个人与政府关系,三者中只有个人是具有终极性质的实体,也就是目的,而其他都是手段(三)《正义论》中提出自由优先的信念(四)20世纪的个人自由已经是全新意义的“积极自由”(五)在对国家作用的认识上,提出“中立国家”“中性国家”,寻求“第三条道路”,自由主义在国家作用上的这种倾向表明,自由主义政治原则在政治原则实践上的灵活性第二节正义的政治性(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一)道德正义和政治正义罗尔斯将社会契约论理论普遍化,提出全新的自由主义道德观,区分了道德的上的正义观和政治上的正义观,政治正义成为政治自由主义的基础,,表明:政治观念限制在政治价值范围内,以实践理性作为基础,这种政治正义是政治建构而不是道德建构,体现民主政治文化的合理多元论特征(二)政治正义观念:政治自由主义的基础1.政治自由主义基本问题:社会合作的公平最适合的正义观念是什么和理性多元论的宽容基础是什么2.民主思想的传统冲突:自由和平等的价值在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之间的矛盾3.罗尔斯批判传统基础上提出两个原则:(见上)两原则的三个特点:(1)确定的基本权利自由和机会的具体化,(2)权力自由机会的特殊优先性(3)包括确保所有公民充分有效利用自由和机会的尺度表达的是一种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正义原则是保持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避免形式上的自由;保证机会的公平平等;维护差别原则,利于最不利的成员4.并且在批判基础上又提出政治正义观念的特征:(1)适用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2)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表达出来(3)内容是有一些确定的基本理念术语表达,被看作隐含在自由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中理念术语主要有:政治的正义本身,作为社会长期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自由平等的公民理念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