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考查要点]1.考查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进而不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并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正确阅读和翻译文言课文及课外浅易文言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4).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考查重点(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试题特点]1.常见题型(1)选择题;(2)填空题;(3)概括题;(4)简答题。
2.命题特点(1)选择题,多用于考查对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理解、辨析。
考查的容量较大,难度较低。
(2)填空题,一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又要求能作概括表述。
(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
[难点解析」l一、学习古代诗词,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
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塑造的鲜明开阔的竟境,给人以美的陶冶。
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古代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以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这些诗词的音乐美。
二、学习文言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文言课文,重在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2.要能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努力做到"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对”、“留”、“补”、“调”、“删”、“替”。
“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替”,古今意义。
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
3.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解释,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今义去理解和读音。
4.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1)词义的扩大。
如"扛"、"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
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2)词义的缩小。
如"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金子;(3)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祖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
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
5."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文言课文时,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定词的释义,重点在理解和运用上。
6.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
主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未作要求,我们在复习中适当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有利于今后的继续学习。
文言文专项训练〈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加点词语食〔〕长〔〕然〔〕皆〔〕故〔〕遂〔〕子〔〕走〔〕2。
翻译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3。
一词多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兽见之皆走()〈4〉辍耕之垄上()4。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这个故事启示我们:───────────────────────────────────────5。
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6。
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二〉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
仕②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吐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①菱:即菱角。
②仕:做官。
]1。
解释加点词语啖〔〕并〔〕或〔〕欲〔〕2。
翻译句子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⑵其人自护其短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
请为上文概括中心:─────────────────────────────────────────────────────────────────────────────────────────〈三〉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②既反()③奚亡之()2.解释下面的"之"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③何追者之众()④亡之矣()⑤奚亡之()⑥吾不知所之()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意思是()。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5。
翻译。
(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四〉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②以子之矛()③或曰()④何如()⑤夫不可……()⑥同世而立()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
→这是一个判断句。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③于物无不陷也。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3。
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五〉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②輮:烤。
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
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
⑤挺:挺直。
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②取之于蓝()③水为之()④虽有槁暴()⑤輮使之然()⑥故木受……()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
〈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①。
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
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
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的山水之美。
作者在写景时,先写,后写,以衬;从时间上看,既有之景,又有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七〉床头捉刀人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