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复习策略地理高考复习策略(一)(一)基本思路1、研读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2、制定备考计划、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3、剖析近五年高考试卷及命题特点4、灌输学科思维方式,养成良好地理思维习惯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探究式学习(二)复习策略1、整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联系2、加强地理专项能力训练(专题复习要科学) 主要参考专题复习如下(按课时安排):1)重要概念及其应用2)主要规律和原理及其应用3)时空转换专题4)图像图表专题5)等值线专题6)主要灾害专题7)环境问题专题8)地理热点专题9)规范答题专题3、整理错题,建立错题档案4、强调地理学科研究方法⑴关注地理时空、地理要素的差异性与关联性⑵养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学会从地图中发现知识⑶灌输正确的区域分析思想,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⑷强化比较法和归纳法的研究,勤于实践三)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返朴归真,回归课本2、梳理思路,关注主干3、选择训练,克服盲从4、整理错题,寻找弱点5、巧算时间,技巧答题6、专业术语,规范答题地理高考复习策略(二)近日我校地理组部分成员赴银川一中参加了2016年新课标高考研讨会,并在20日上午和下午聆听了由兰州一中陶少坚老师和银川一中宋晓玮老师做的高考备考的专题报告。
现将报告内容梳理分享如下:一、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比较分析1、平稳2015年高考地理(新课标ⅱ卷)相比2014年难度基本持平。
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指导精神。
这套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求新、求活的特点,充分体现考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理念。
本卷以高中地理必修主干知识为考查目标,以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作为辅助,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题目新颖,区分度良好。
考查内容覆盖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分配恰当。
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和综合运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2、去热点化一带一路,apec蓝,在新课标卷中完美的规避了,可以说新课标卷在题目的设置上非常好,去热点化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去热点化也提醒我们师生的目光应该始终放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
二、高考复习备考策略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突出主干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点。
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列的内容都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其中地理特色较强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壳物质循环、天气与气候、水循环与海水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问题与城市化、资源与能源问题、生产活动(农业、工业、交通)区位分析、区域特征、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
2、以地图为工具,掌握区域基础知识,培养读图能力(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
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
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依托主要经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0°经线、60°e、120°e、150°w、60°w)对大区域进行定位。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
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
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
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
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注重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对高考热点问题的处理方面应该抓住热点问题背后反映的地理问题本质而非热点问题的表象;再比如对地理模板的应用应做到灵活运用,注意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切忌死记硬背、死板硬套。
三、2016高考地理复习框架1、基本的地理理论要求系统掌握(1)地理学习工具——经纬网判读比例尺及应用地球上的方向、等高线地形图(2)地球运动——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3)大气与气候热量——热量来源、大气的作用、时间变化、空间变化运动——运动原因、运动方向、运动形式降水——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时空分布天气——影响因素、天气分析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分布、气候分析、自然带气象灾害与防治——发生机制、时空分布、类型、防治(4)地球上的水水循环——意义、空间、调节洋流——名称、分布、影响陆地水——各种水体、陆地水的联系、河流分析(5)内力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类型、分布、影响地质灾害与防治——发生机制、时空分布、类型、防治(6)农业、工业区位理论各个区位要素的影响和应用——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各种地域类型——主要特点、分布(7)城市与城市化问题城市功能城市化——条件、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城市化问题(8)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分布、迁移、问题2、基础的区域地理知识要扎实(1)区域空间定位——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区域特征的主要自然因素地形地势——特点、单元、分布气候——气温分布、降水分布、气候特点、区域气候成因、气候类型分布河湖——名称及分布、水文特征主要自然资源及分布区域特征的主要人文因素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条件、作物分布、发展问题工业——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工业区、发展问题(3)区域特征以中国地理为重点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及利用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交通(4)区域差异以世界地理为重点区域特点及成因、区域差异及成因(5)区域发展区域环境问题、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教材中的案例起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地理高考复习策略(三)身边的学生大都完成了充实的一轮复习,目前正在埋头准备期末考试。
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高中地理资深教师王姗姗提前把高考二轮复习的方法规整了一番,希望能在二轮复习之前给大家一个方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跃至龙门。
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王姗姗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项工程,但我们注重更多的却是结果,这使得十年的苦读“浓缩”成了高中三年的回忆。
过程很关键,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效果如何?更关键的二轮复习马上到来!地理复习基本按着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梳理和巩固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因为知识点较多,相关的知识点又分散,所以第一轮复习只能是逐章、全面、系统地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二阶段是侧重于抓住重点、突出主干、形成网络、培养能力的第二轮复习。
主要目标是:一、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
这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
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
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专题为主要表现形式,专题复习主要就是通过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图文转换,纵向递进,横向迁移,重新编织所学知识,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
专题复习不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近年来地理高考由于受题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试卷中的测试率很高。
以下是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王姗姗老师给予的二轮复习策略指导:一、一定要专研《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只有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失。
二、一定要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期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
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限”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
那具体如何实现呢?新东方老师有绝招,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1)坚定信念、相信自己。
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
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
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
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三、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掌握地理概念,善于记忆,善于区别比如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新东方一对一王姗姗老师根据各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四、掌握读图技巧,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在复习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自己读图能力:1.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