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复习笔记

植物复习笔记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1、原核植物分门2、苔藓植物分纲及其特征3、蕨类植物分纲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分纲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1、种的分布区2、分布区的类型3、植物地理成分4、植物区系5、属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6、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单位7、世界六大植物区(分区图)8、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图)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1、生态因子的分类2、Liebig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3、耐性定律、生态幅4、生态类群、生态型5、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类型6、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7、旱生植物的类型、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8、水生有花植物的类型、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10、适应土壤酸碱度的生态类型11、沙生植物的适应特征12、冻害、冷害13、植物生活型、Raunkiaer生活型系统、《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14、生活史类型第四章植物群落1、概念:植物群落、层片、季相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种群的水平分布方式4、概念:多度、盖度、频度、重要值5、根据年龄结构划分的种群类型6、概念:优势种、共优种、建群种、共建种7、概念:群落波动、群落演替、顶级群落8、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单位10、中国植被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1、热带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2、热带季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中国季雨林的类型3、热带稀树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4、红树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内的植被类型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8、荒漠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9、夏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0、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1、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2、苔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3、名词:草甸、沼泽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14、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15、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世界植被图)16、中国植被分布规律17、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单位18、中国八大植被区域(中国植被区划图)19、人工植被分类10、自然保护区:概念、分区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3、原核生物:这一类群包括细菌门、蓝藻门,其共同特点是:1)单细胞 2)原核,无核膜,只有完成核功能的一团物质。

3)无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4)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一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

5)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4、苔藓植物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多云雾的山区(一)主要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上。

(三)分类(一)特征1)具有独立生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但孢子体占优势。

2)孢子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3)有维管束构造。

(二)分布:热带和亚热带为中心(三)分类6、裸子植物(Gymnospermae)(一)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所以称裸子植物。

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

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如苏铁)。

4)具多胚现象。

(二)分类:裸子植物门通常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等五纲。

7、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故又称有花植物)。

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

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由心皮构成的子房内,经受精作用后,就可以形成果实。

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内。

被子植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3、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胚(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胚乳(3n)。

4、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

韧皮都有筛管和伴胞,木质部由导管分子所组成。

5、多种传粉方式。

风媒、水媒、虫媒和鸟媒等。

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有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多年生、二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还有一些短生植物。

在营养方式上,自养、寄生、半寄生、食虫、腐生、共生。

(二)分类:共有2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62目,344科,10000多属,27万多种,种数占全球植物界的一半以上(整个植物界约50万种);我国约有290多科3000余属30000多种。

第二章1、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就是该种的分布区。

2、分布区的类型(一)按外貌划分的分布区1).连续分布区:分布区是一块完整区域的,称为连续分布区。

2).间断分布区:分布区占有两个以上互相分离的地区,它们之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土壤等障碍隔开,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这种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1)种的间断分布区:如仙女木,分布在北极地区和温带高山地区(如长白山),这种分布称北极——高山间断分布。

(2)属的间断分布区:如鹅掌楸属有的种,即美国鹅掌楸、中国鹅掌楸,前者分布于北美,后者分布于我国,这种分布称东亚——北美东部间断分布。

(3)科的间断分布:瓶子草科有3个属:瓶子草属、加州瓶子草属、圭亚那瓶子草属,前二者分布于北美,后者分布于南美,为南北美间断分布。

(二)按分布广狭划分的分布区1).世界性分布区:分布区遍于世界的种称为世界种(或广布种),其分布区称世界种分布区。

相应地有世界属、世界科和世界属分布区、世界科分布区。

2).特有性分布区:只限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的种,称为特有种。

其分布区,称特有种分布区。

相应地有特有属、特有科,及特有属分布区,特有科分布区。

特有性分布区有大有小。

中国特有种:银杉、银杏中国特有属:水杉属、银杏属中国特有科:杜仲科广西特有种:金花茶桂西南特有种:肥牛树3).广泛分布:介于世界性分布和特有性分布之间。

泛热带分布:棕榈科、芭蕉科南半球分布:山龙眼科北半球分布:桦木科、槭树科3、属相似性计算方法——属相似性指标:属相似性指标=两地共有的属数/较贫乏地区属数总量×100%。

A地有200属,B地有300属,两地共有150属,则,指标=150/200=75%。

属相似性指标>50%,则关系密切。

如:中国中部与日本之间植物区系的属的相似性指标为67%,表明两者有较密切的联系;夏威夷群岛与亚洲相似性指标为41%,与美洲为29%,与澳大利亚为39%,表明它是个孤立的植物区系。

4、植物地理成分——植物区系成分有:1).地理成分:为按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区系成分。

如分布区为中国——日本的植物,称为中国日本成分;分布区为热带亚洲的植物,称为热带亚洲成分。

2).发生成分:按照种的发生地划分的区系成分。

如仙女木起源于北极,为北极发生成分;对叶虎耳草起源于高山,为高山型发生成分。

3).历史成分:按种的发生时期划分的区系成分。

如银杏为侏罗纪成分,还有第三纪成分等等。

4).迁移成分:按植物迁移路线划分的成分。

如循某某江河流域、沿海岸线等。

5).生态成分: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

5、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分区:6个植物区、8个植物亚区、34个植物地区。

Ⅰ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有30个特有科。

Ⅱ古热带植物区: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有40个特有科。

Ⅲ新热带植物区:包括中美洲和南纬40º以北的南美大陆,有25个特有科。

Ⅳ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非洲西南角,有7个特有科。

Ⅴ澳大利亚植物区:澳大利亚大陆,有13个特有科。

Ⅵ泛南极植物区:南纬40º以南的大陆和岛屿,有10个特有科。

6、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植物区系区划的原则1).以特有科、特有属、特有种的数量比重为主要依据;2).划分高级区划单位时,考虑历史条件较多;3).划分低级区划单位时,要考虑现存的生态条件。

8、植物区系的单位P491)最高分区单位——.植物区(Kingdom):含有较多特有科,此外还有高比例特有种和特有属。

2).植物亚区、植物地区(Region):划分的重要标志是特有属和植物科属的组成特点(分类结构)。

3).植物省(Province):特有属比例较低,仍含有一定的特有种。

4).最小单位——植物小区(district):主要根据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划分。

9、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国植物区系分为2个植物区、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图P61)Ⅰ.泛北极植物区 A.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B.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C.欧亚草原植物亚区D.青藏高原植物亚区E.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F.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Ⅱ.古热带植物区 G.马来西亚植物亚区第三章1、生态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如光、热、水、无机盐、CO2、O2等元素中,缺少任何一个,植物都不能生长和生存。

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②土壤因子——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等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2、德国化学家liebigBJ(1840)分析了土壤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认为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供给量最少的土壤营养元素。

liebig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称为“liebig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例如,如果土壤含氯量很低,即使磷和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很高,实际产量仍然受台氯量的限制而较低。

很多研究发现,liebig最小因子法则不仅适用于土壤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光和温度等其他生态因子也具有这种限制作用。

3、限制因子——限制一个植物生长或存活的任何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B1ackmanFF(1905)通过光合作用实验发现,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4、所谓耐性定律,是指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彤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5、生态幅——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这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