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展史2 2003
福特T型车
美国农民开着福特T型车送货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当时,欧洲各国的汽车制造厂虽不能在售价上与美国竞争,但它们凭借技术优势,在 品种上、车型风格上、道路适应性上以及某些性能上具有特色,因此,也占据了一定 的市场份额。有许多新技术,例如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后置后驱动、承载式车身、节 能型微型轿车等,都首先出现在欧洲,从而为欧洲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 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 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 1972年2月17日,甲壳虫车累计生产量达15007034辆,成为世界上最畅销和最流行的 车型。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福特于1903年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提出了将汽车由奢侈品变为人们必需品的主张,要求 汽车可靠、耐用、操作简便、售价低廉、使用和维护费用低,即生产普及型汽车。此后, 福特致力于普及型轿车T型车的开发。 1908年秋,令人注目的福特T型车隆重问世了。T型车的各种零件被首次设计成统一规格, 实现了总成互换;在大型总装车间,钟表制造业采用的总成装配法被他发展成为了由机械 传送带运送零件和工具的流水线装配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T型车成为大 批量生产的开端,汽车装配时间从12.5h缩短到1.5h,售价从开始的一辆850美元,最后降 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从1908 年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
福特和他的T型车
福特公司的第一条装配流水线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T型车使福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福特赢得了汽车大王的美誉。同时,T型车成为普通民 众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将人类带入了汽车时代。 福特生产T型车的经验不仅为美国,甚至为世界的汽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巨大的国内 市场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克莱斯勒公司 (Chrys1er)等汽车公司纷纷建立,最多时全美国曾有181家汽车厂。 这一时期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组织模式上出现了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全能厂模式和以通用 汽车公司为代表的通过专业化协作,由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集中管理和销售 体系的模式,并为世界上许多企业所效仿。
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单件小批生产
在欧洲,汽车诞生以后的设计指导思想主要是为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所以研制的汽车 都是轿车,而且是豪华型轿车,售价昂贵,一般人经济条件难以承受,销售市场受到 限制,产量不能大幅度提高。另外,汽车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大型机械产品,当时世界 上还缺乏大量生产这种大型机械产品的技术条件,不可能形成汽车工业。 这些汽车都是单件生产的。因为买车的都是有钱人,他们不在乎售价,而要求有自己 独特的形象,并希望在订购汽车时能直接制造者联系,有时最高时速多少都由买主来 定。有人定做汽车就是为了参加汽车赛,好出名,就像得了赛马冠军的名马的主人那 样。所以当时按同一设计制造的汽车,最多不过50辆,当时没有市场调查一说,都是 按定单生产。 美国第一辆汽车比欧洲的第一辆汽车晚了7年。但和法国、德国相比,美国是个人口 众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的大国。独立战争结束了殖发统治,南北战争又扫除了奴 隶制和庄园制,西部土地的开发,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先进技术的 应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所有这些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1889年 美国的经济超过了英、法、德,成为世界最大的工农业国。农业发展的结果,农民埋 怨缺乏从农场到市场,能代替自行车和马车的运输工具。
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 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
1958年东风CA71型轿车 车型背景:仿制法国西姆卡Vedetee 制造商:第一汽车制造厂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1958年6月20日,第一辆井冈山牌轿车试制成功,上级部门宣布附件厂更名北京汽 车制造厂。该车装备1.2升4缸发动机,采用后置后驱布局。然而由于质量问题和政 治因素,在生产100多辆后停产。井冈山轿车的设计思路与“国民车”概念非常相 似,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普及型轿车。 1958年9月28日,凤凰牌轿车试制成功,其名称取意与一汽东风轿车“北龙南凤” 相呼应。该车装备仿制格斯M20胜利轿车上的4缸发动机,底盘仿自波兰华沙轿车, 车身仿自普利茅斯Savoy。凤凰轿车开启了上海轿车工业的新篇章,为以后生产上 海牌轿车奠定了基础。
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式轿车
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式轿车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精益的生产方式
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美国军需的一个重要供应地,美国为 不景气的日本汽车工业输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 以丰田汽车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汽车公司,将“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系统两种新 型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汽车生产。前者要求工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后者要求做好技术服务,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推动了日本汽车工 业的高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油价的提高使欧美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减产,而这时日 本却以其小型轿车油耗低的特点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3年时间里日本汽车出口量翻了一番。 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4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 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1958年5月21日一汽以“仿造为主,自主设计”的原则试制出东风CA71型轿车,结 束了中国不能制造轿车的历史。东风CA71的标志为一条昂首腾跃的龙和取自苏东坡 的字帖的“东风”二字;中网造型来源自传统建筑装饰,尾灯则来自宫灯。为了集 中资源生产红旗轿车,东风CA71在生产30余辆后停产。但作为第一次自主设计轿车 的尝试,为日后开发红旗轿车奠定了基础。
1958年井冈山轿车 车型背景:仿制德国大众汽车甲壳虫 制造商: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
1958年凤凰轿车 车型背景:仿制波兰华沙与美国顺风 制造商:上海汽车装修厂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1959年一汽制造出国产第一种高级轿车。整车仿制自凯迪拉克、林肯和克莱斯勒车 型,重新设计了拥有民族风格的车身造型。宽大的折扇形中网、宫灯式尾灯、司南 形轮罩成为红旗的标志性特征。内饰中仪表板涂装福建大漆“赤宝砂”、座椅及门 护板选用杭州“都锦生”云纹织锦、顶棚为丝织面料。1959年,红旗CA72型高级轿 车定型投产。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和质量问题的影响,这种红旗第一代产品总共只生 产了202辆。
1959年红旗CA72型高级轿车 车型背景:仿制美国三种豪华车 制造商:第一汽车制造厂
1965年红旗CA770型 1966年红旗CA770投入批量生产,开 始全面取代我国引进的前苏联轿车。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进入60年代,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 形成了一批汽车制造厂、汽车制配厂和改装车厂,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共4 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继一汽之后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车。 南京汽车制造厂前身是国民政府的枪炮修理厂。 1958年3月,生产出第一辆跃进NJ130 轻型载货汽车。 1959年,济南汽车制造厂参照捷克的斯柯达706RT8t载货汽车设计出我国的重型载货汽 车。1960年4月,试制成功了黄河JN150重型载货汽车。
日本汽车品牌
丰田汽车『第一代COROLLA』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
中国汽段(1949~1965年)
成长阶段(1966~1980年) 全面发展阶段(1981~2000年)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无汽车工业时期
1901年匈牙利商人李恩时从欧洲购进两辆汽车 (Oldsmobile)到上海租界自备使用。 1902年,官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用1万两白银购进一辆第二代奔驰牌小 轿车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贡礼送给了慈禧太后。 1901年上海进口了两辆汽车,这是中国使用汽车的开始。到19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 达2279辆,上海有汽车维修厂29家,天津有20来家。 1927年,沈阳兵工厂以美国万国牌载货汽车为样车,根据中国的道路条件进行改进设 计,于1930年试制成一辆75型民生牌载货汽车,接着又试制100型民生牌货车,并进行 了小批量生产。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三省,扼杀了中国汽 车工业的萌芽。 至1949年,历年累计进口汽车7万余辆,当时的汽车保有量5万余辆。产品可以说是万 国汽车。
慈禧太后的御用汽车
1930年试制成一辆75型民生牌载货汽车
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第一阶段:创建阶段(1953~1965年)
这一阶段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 初创时期的主要成果 建立了一汽这样的现代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建立了南汽、上汽、济汽、北汽等制 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 汽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重型、中型、轻型载货汽车、轻型越野汽车和少 数轿车品种的生产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厂设计、产品设计经验,培育了一批汽车制造产业工人和 技术人员。 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主要格局是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及 一批小型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 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其中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