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隔振
tan
G co s
拉伸损耗因子,剪切损耗因子 图表示振动时材料的能量关系,损耗因子表征阻尼能与最大弹性变形 能之比,反映了材料耗散振动能量的能力,阻尼越大,损耗因子越大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材料运动中存在内摩擦,结合面之间存在摩擦,导致的阻力 简谐运动时,其幅值=弹性力×损耗因子,也是复数,复阻尼 运动方程:
仪器与设备
工作原理: 被测物体振动时,传感器将感受的 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后, 通过分析仪器显示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感知和传输运动信号是测量系统的重要环节,传感器是核心装置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电测传感器,可以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等 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便于传输、处理和存储 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速度-位移,加速度-速度 电感型、电动型、涡流型、压阻型、压电型 压电:某些晶体材料在压力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压电效应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基座固定于被测物体上,压电元件受到 惯性质量块的作用,由于压电效应在两 个电极上产生电荷,其大小与受力变形 成正比。 压电元件即是传感元件又是弹簧元件, 与质量块一起组成“质量-弹簧”传感器
z e A sin p t z e v sin p t e a sin p t z
2
隔振原理
主动隔振
运动方程:
m cz kz U sin pt z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力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系统的稳态响应:
z A sin p t
第十一章
1 2 3 4 5 概述 隔振原理
隔振设计
减振器设计 阻尼减振技术 振动测试技术
2
隔振原理
隔振
最好的办法是消除振源:载具的发动机,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不现 实 只能设备与振源隔离,使振动在传递图中减弱甚至消除 根据振源的不同,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 主动:设备本身在振动,将其与基础隔离,振动不传递到基础 被动:基础振动,将设备与基础隔离,振动不影响设备
粘弹性材料
其动态特性:弹性模量,损耗因子
复弹性模量: E c E co s j sin 剪切弹性模量: G c G co s j sin
E sin E co s
G sin tan
损耗因子:粘性材料的正交弹性模型与同相弹性模量之比
第十一章
1 2 3 4 5 概述 隔振原理
隔振设计
减振器设计 阻尼减振技术 振动测试技术
1
概述
系统振动特性的三个参数:质量、阻尼和刚度 隔振系统中,质量指电子设备的,刚度和阻尼则由支撑结构提供
隔振器:用于减弱振动和冲击传递的支撑装置,也叫减振器
隔振器设计难点:对干扰频带的适应性 干扰频段很窄,或在共振区时间很短,容易设计 反之,设计难点的二重性,共振区和非共振区减振器的作用相反 共振导致很大的加速度,此时减振器起反作用,可用阻尼 阻尼也有二重性,大阻尼可降低振幅,过阻尼导致隔振效率降低
双层隔振
单层隔振的隔振系数不能取得过小时,可考虑使用双层隔振,也叫二次隔振 有两个隔振系数: 1
2
Z1 A0 Z2 A0
0
2 2 0
2 2 0
a
2
2
b
2
0 b
22 11 2 11
, a ,
1 11
1 1
u为质量比,取值0.2~1
在计算出另一个刚度,有相应公式
第十一章
1 2 3 4 5 概述 隔振原理
隔振设计
减振器设计 阻尼减振技术 振动测试技术
3
减振器设计
减振器的选用原则
设计时主要考虑: 1、根据对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和减振器刚度要求,决定其形状和几何尺寸 2、根据对系统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决定阻尼系数或阻尼比 3、根据隔振系统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期限,选取弹性元件和阻尼的材料 一般原则:结构紧凑、材料适宜、形状合理、尺寸尽量小、隔振效率高 需注意的因素: 1、载荷特点:结构一般是几何对称的,但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因此减振器不能完全相同 2、减振器总刚度应满足隔振系数要求,减振器刚度应对称于系统惯性主轴 3、减振器总阻尼要综合考虑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也要考虑隔振区的隔 振效率
第十一章
1 2 3 4 5 概述 隔振原理
隔振设计
减振器设计 阻尼减振技术 振动测试技术
4
阻尼减振技术
电子设备不是理想刚体,减弱的振动仍然可能引起某些部件的共振, 特别是无法二次隔振的微小器件 目前应用:阻尼材料涂覆或黏贴在振动体上,粘弹性材料作为芯层镶 嵌在基层与约束层之间,利用阻尼消耗大量机械振动能
卫星上使用的继电器板 将原2.3mm厚的加强筋铝板 更换为阻尼结构 低密度泡沫垫高的自由阻尼 大大降低动力放大因子
4
阻尼减振技术
防振动、冲击的措施
1、消除振源,无法消除时,应想办法减弱振动,例如改善 转子偏心率 2、结构刚性化,增加结构刚度,提高设备及器件的固有频 率与激振频率之比,线缆捆扎,缩短器件引脚 3、隔离,激振频率高,增加刚度困难,使用减振器 4、去耦,电路板上器件多,各自的固有频率不同,因此共 振频率区间较大,封装以后成为一个整体,区间大大减小 5、利用阻尼减振技术 6、其它
被动隔振
牛顿第二定律得运动方程
m cz kz kz e cz e z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响应振幅与激励振幅之比:隔振传递率, 隔振系数 2 1 2 D 2 2 2 1 2 D
2
隔振原理
隔振器的弹簧决定刚度,分为承载型和非承载型 承载型:提供刚度的同时,还有支撑和平衡的作用 非承载型:主要提供弹性恢复力
这里主要是指承载型,以金属弹簧和橡胶两种为主 工艺成熟,成本低,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1
概述
橡胶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取型和制造比较方便,改变内部构造可大幅改变三个方向刚度 2、自身阻尼较大,高频振动(>50Hz)能量吸收较好,过共振区无需阻尼器 3、阻尼比随橡胶硬度变化,长期共振时,蠕变使阻尼失效 4、动态载荷的弹性模量大于静态时,比值1~2,还是频率的函数 5、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低温-50°,高温60°,老化显著,易受化学腐蚀
p
,
0
2 0
a
2
2 0
b
2
11
r接近0,两个系数均接近1 r增大,隔振系数也增加 [0,ra]区间,两个系数均为正 r=ra时,一阶共振 r>ra时,系数均为负值 r=rb时,二阶共振 r>rb时,系数趋近于0 进而得出弹簧刚度:
k1 m1 p
2
两个的曲线图
1 2
ce We
pB
2
非粘性阻尼
流体阻尼:物体以较大速 度在较小粘性流体中运动
比例常数
结构阻尼:材料自身内摩 擦力导致的
比例常数
库伦阻尼:固体表面的干 摩擦阻尼
摩擦系数、摩擦力
ce
We
pB
2
8 p B 3
ce
WeLeabharlann pB2 p
ce
We
pB
2
4 N
pB
2
隔振原理
金属弹簧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材料稳定性好,对环境不敏感,抗油污、高低温,不易老化 2、动态和静态刚度基本相同,软硬皆可,无蠕变,但有最大应力要求 3、自身几乎无阻尼,容易传递高频振动,可能自激振动(150-400Hz), 过共振区时,设备会有大振幅,需另加阻尼器 4、设计与计算资料齐备,制造和加工精度高,刚度准确
综合损耗因子与 阻尼材料和厚度有关 垫高可增加变形 导致损耗因子加大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自由阻尼结构,工艺简单,但受温度影响大,不适合恶劣环境使用
约束阻尼结构:结构+阻尼材料+结构,多的一层即为约束层
基层和约束层提供结构强度,阻尼层吸收振动能量 也可根据需要做成多层结构 主要参数为三层结构的厚度和材料
约束阻尼结构的设计
基本设计要点: 1、根据使用场合和激振情况,确定预期的减震目标 2、确定结构振型,找到应变加大的部位,进行约束阻尼处理 3、在结构重量、刚度许可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对称夹心结构 4、依据相关公式,进行详细的参数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的应用
振动和噪声控制的四种处理方法: 隔振、阻尼、吸收、封闭
2
A0 k / m
增加阻尼或减小刚度都可抑制加速度
阻尼减振主要指增加自身的结构阻尼——基本原理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系统阻尼+材料内摩擦阻尼 系统阻尼:结合面之间的摩擦,由高压界面的相对运动引起, 损耗因子0.01~0.05 材料内摩擦阻尼:材料内耗引起的,损耗因子镁铝10-4, 铅10-3,铸铁10-2 材料内摩擦阻尼过小,难以达到减振的要求,因此需外加阻尼 阻尼橡胶,高聚合物材料,损耗因子可达2~3,共同构成复合材料, 金属提供强度、橡胶提供阻尼,综合损耗因子0.1~0.5 包括两种结构:自由阻尼结构,约束阻尼结构 自由阻尼结构:阻尼材料在结构表面
3
减振器设计
橡胶减振器设计
简单形状直接得到 复杂形状先分解成 简单形状 再复合起来
金属弹簧减振器
搞清载荷后 查阅机械设计手册
3
减振器设计
重心和转动惯量
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重心: 1、计算法,算出每个部件的重心和重量,进而计算整体的重心 2、称重法,先称出总重量,分别确定重心的x,y,z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