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处理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处理

建筑防水工程的技术处理探析
摘要:建筑防水工程的技术处理一直是业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在具体的施工及设计中应该对建筑局部的损坏部门做增强层,提高整体防水的能力,使整个防水层使用寿命延长。

本文分析了防水设防中的节点部位设防的条件,并提出了需要设置增强层的部位和材料的选用以用设计施工的方法,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增强层;技术处理;压顶;
增强层指的是对建筑的针对防水中薄弱的节点做增强处理的层次,一般增强层需要增强的部位有:屋面天沟和檐口、防水层收头、板端缝、水落口、地漏、过水孔、分格缝、屋面出入口、门窗框周边及腰线、阴阳角等。

下面按照选材和结构分开进行阐述。

一、屋面天沟和檐口部位
檐沟、天沟及檐口的地方不仅会变形,且受到雨水的冲刷,沟里也会因长期的积水而对破坏防水。

很多防水层,首先是沟沿或者沟中的防水层提前失效出现渗漏,所以要在这些地方作增强层。

因为天沟的工作面较小,不利于使用卷材,一般使用涂膜防水进行配套。

对于天沟和檐沟的地方一般都是要进行涂膜增强的,有“二布四涂或者一布三涂”,就是先在天沟的交角处或整个天沟及檐口涂抹涂料,再进行增强胎体铺设,涂1~2mm厚的涂料;因为檐口处的构件断面的形状较为复杂,所以要进行增强空铺层处理,或者先涂抹隔离剂以后再施工增强层。

二、防水层收头部位
柔性防水层的末端的收头处,因为防水层收缩,加之经过风力及雨水的作用,往往会出现提前脱层或翘边的现象。

所以,要在卷材的收头处用压条进行钉压以固定,然后使用密封材料进行封口。

三、板端缝部位
楼板、屋面的支承端板缝称为板端缝。

无论是装配还是现浇结构板,因为荷载的作用,板面会下挠而板端上部会裂开,加之砂浆、混凝土的干缩用温差的变形的影响,会致使板端产生很大的裂缝。

其中,装配式板端的裂缝更明显,据推算,6m的大型屋面板板端将会出现12mm左右的裂缝,具体的调查中,5—8mm的板端裂缝一般比较常见。

而现浇结构板因为钢筋的连续,其裂缝会小很多,但是一般过二三年以后都会发现板端裂缝。

所以,其增强层应该有很强的适应基层变形能力,具体可使用以下的方法来处理:(一)卷材增强层
使用卷材作为增强层时应该采用空铺方法。

用1.2 mm厚、20—30cm宽的高分子卷材粘在板端处,或者使用压敏型的粘结剂,再贴铺大面积的防水层。

(二)涂膜增强层
使用加胎体的防水涂料作为增强层,可使用和防水层相容的高分子的涂料。

在板端缝的地方20—30cm宽的范围先刷15—25cm的隔离层,比如石蜡或石灰水,等干燥以后再用防水涂料逐层进行涂刷,胎体铺设,一般采用“二布四涂或者一布三涂”,再进行大面积防水层施工。

四、压顶部位
由于压顶是处在屋面最高处,会直接的暴露在自然环境之中,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结构受力变形、纵向的墙体温差的影响,所以就算是用配筋混凝土进行压顶,横向的裂缝也不可避免。

一般会在3到5年内出现裂缝。

雨水会顺裂缝流到墙内,绕开防水层漏到了室内,因为压顶时一定要作柔性材料的增强层。

如果因为选材不合适,可能会使压顶和女儿墙出现分层,目前,只有聚合物水泥砂浆和涂料能用于压顶部位的防水。

五、水落口、地漏、过水孔部位
这些部位都处在两种材料的交接处,因为混凝土及砂浆干缩和两种材料的胀缩各不相同,会致使水落口、地漏和过水孔周边出现裂缝。

同时,这些部位也是雨水集中而且易积水的地方,其所的位置工作面较狭小,施工的工序也多,所以施工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按照节点设防的原则,应该多道进行设防及对节点进行密封处理,因此在水落口、漏斗用套管的周边要预留出10mm。

六、分格缝部位
为了避免刚性的防水层或者找平层干缩及温差致使开裂,要预先设置好分格缝,有半分格、埋置塑料模条分格、全分格等,其作用是把块体变形集中到缝中。

裂缝大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要在缝中填嵌高性能的密封材料,瑞在表面用涂料加胎体进行覆盖。

七、屋面出入口部位
屋面的出入口由于人们的频繁活动容易造成提前破损,因此出入口地方的防水层收头要处理好,同时,还要适当的作增强层,且要求对表面作保护层,比如水泥砂浆的保护层等。

八、门窗框周边及腰线部位
建筑物的外门窗框的周边是主要的一个漏水点,腰线上下部位也容易出现开裂。

所以要用密封材料进行防水增强处理,在门窗框和墙之间留下凹槽,嵌填高弹性的密封胶,腰线的上下交角地方应该作较大的圆角及向外坡度,涂抹透明的防水胶进行增强。

九、阴阳角部位
地下室的底面和墙面里外的交角处、建筑屋面的立面和平面的交角处、天沟和檐口的交接处、两个立面转角处形成阴阳角。

阴阳角部位会由于砂浆、混凝土干缩及温差变形而产生应力集中,致使出现开裂。

这类增强层可使用卷材条,就是在交角的地方铺贴1层10—15cm宽的卷材条进行加强。

但是因为卷材一般比较硬挺,很难在交角处铺实、铺平,一般要使用涂料和增强胎体布当成增强层,就是在交角的地方涂抹厚0.1~0.2cm、15—20cm宽的涂层。

要注意的是,铺贴胎体时不能拉的过紧,应该达到松弛不皱即可。

十、后浇带部位
为克服建筑物因为沉降而引发的开裂,要经常的设置建筑物变形缝。

不设置的时候使用后浇带的技术。

当技术要求满足不了后浇带施工的要求时,经常会在后浇带和原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致使
出现漏水。

所以,在后浇带施工时,要对后浇缝的两侧进行防水增强处理。

结语
总之,建筑物抗渗及防水的工程量巨大,增强层需要增强的部位多,且环节多、范围广、对技术要求也很高,涉及到了很多细致的方面。

这就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控制落实好施工部位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保证每一个步骤施工的质量。

对工艺的要求、工程使用的材料、测试是否到位、检查是否落实等等都是保证好质量的一个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 张鹏飞.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综合防水施工技术分析探讨[j]. 四川建材, 2009,(03) .
[2] 王振清,苏义才. 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j]. 林业科技情报, 2009,(02) .
[3] 衣晓涛. 略论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 企业导报, 2009,(03) .
[4] 王振清,苏义才. 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j]. 林业科技情报, 2009,(0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