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测试题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测试题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水源、土壤B .劳动力、技术C .气候、地形D .市场、交通2.与①地区相比,③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机械化水平高B .土壤肥力高C .水热资源丰富D .人均耕地面积大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带,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畜牧奶业基地,故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为气候和地形,C 选项正确。

第2题,①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③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是③地区的优势。

答案:1.C 2.C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3~4题。

A .光照B .气温C .降水D .土壤4.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 .农作物AB .农作物BC .农作物CD .农作物B 和C解析:第3题,从满足程度上看热量满足率最低,故该地发展农业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为气温。

第4题,从资源利用率来看,该地最适合农作物A 的种植。

综合分析四地区的特征可知该地为松嫩平原。

答案:3.B 4.A读美国部分地区图(图Ⅰ) 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Ⅱ) ,完成5~6题。

5.据图推断乙地( )A .农业类型可能是乳畜业B .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C .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D .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6.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有( )①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③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④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解析:第5题,根据美国农业带分布情况,乳畜业分布在美国东北部,A 项错误;乙地位于中央平原西部山麓地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位于畜牧和灌溉农业带,B 项错误;乙地纬度较高,对冬季寒潮没有地形阻挡,可能面临冻害、雪灾,C 项正确;乙地农业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规模大,商品率高,D 项错误。

第6题,甲地农业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由于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①项正确;甲地以种植业为主,没有过度放牧问题,②项错误;距离五大湖较远,甲地没有大规模围湖造田现象,③项错误;甲地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污染土地造成土地质量下降,④项正确。

结合选项,A 项正确。

答案:5.C 6.A7.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 .①地开挖鱼塘,发展水产养殖业B .②地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 .②地发展立体农业D .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解析:选C 。

根据地形图可知,①地为平原,发展种植业很有优势;②地为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更具优势;该地水热条件优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发展多种经营。

下图为某大陆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该国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B .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C .小麦出口量居世界首位D .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进口量大9.下列关于该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大陆性气候为主②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③世界上主要粮食进口国④大规模开垦荒地是该国保障粮食供应的措施之一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第8题,据图示经纬度及地形分布状况可判断出该国是美国,而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中国。

第9题,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答案:8.A 9.A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表示畜牧和灌溉农业带的序号是( )A .⑥B .⑦C .⑧D .⑨11.①农业带的自然条件是( )A .气候温暖湿润B .无霜期长C .土地贫瘠D .市场广阔12.关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B .是为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C .大力开发生物资源,开垦草原、垦殖荒地D .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法规,推广农业新技术解析:第10题,畜牧和灌溉农业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区域。

⑦地处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第11题,①农业带纬度较高,受五大湖影响较大,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市场不属于自然条件。

第12题,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科学的、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C 项说法明显有误。

答案:10.B 11.C 12.C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 .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B .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C .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D .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14.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开辟水源,合理灌溉B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 .合理采伐,及时抚育D .退耕还湿,建保护区解析:结合图例可知,甲位于大小兴安岭,因过度砍伐等原因导致森林减少;乙位于内蒙古高原,由于过度放牧等造成土地荒漠化;丙位于三江平原,湿地破坏严重,为保护湿地应退耕还湿,建自然保护区。

答案:13.A 14.D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综合题1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①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 )A .广东B .吉林C .新疆D .陕西(3)说明①、②两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4)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5)B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解析:第(1)题,美国的玉米带位于乳畜带的周边地区,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②为小麦带。

第(2)题,玉米在我国盛产于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区,其中以吉林产量最大,而吉林省又具备地广人稀的优势,因此粮食的商品率较高。

第(3)题,①、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其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4)题,东北种植的是夏季稻,夏季的水热条件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同时拥有肥沃的黑土。

第(5)题,美国大农场种植注重规模效益、机械和农业技术投入,而东北农业生产相比较为粗放,通过对比进行分析。

答案:(1)玉米小麦(2)B(3)商品谷物农业。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5)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

(答出两点即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公布,黑龙江2019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二连增”。

粮食品质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黑龙江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

该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远销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2019年3月18日经济日报报道,近日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采访发现,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东北地区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淀粉、酒精、饲料等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此外,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升级整合加速期。

材料三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比较冬季A 、B 两地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描述图示区域内山地及平原等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3)分析黑龙江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4)对于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工业的发展,有的专家持反对意见,有的专家则大力支持,请阐述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