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2、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A.a B.b C.cD.d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C.c——灌溉水源D.d——生长积温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6.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7.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8.GIS的全称是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球卫星导航9.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19.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C.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 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20.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度的迁移农业B.商业性伐木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D.建立自然保护区21.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 B.首先开发,再作保护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D.不能开发,禁止人类在林区任何活动22.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东亚、东南亚地区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B.东亚、东南亚地区改善了投资环境C.西欧、北美对日本企业的排斥D.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量大23.惠州剑潭水利枢纽已顺利地拦截东江,并发挥着效益。

这一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C.降低坝址上游两岸的地下水位D.稳定坝址下游河流径流季节变化24.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带来的影响是A. 长江航运被大坝完全阻断B.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C.使坝址上游洪水发生机率增加D.长江中游平原耕地盐碱化现象加剧25.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也有水资源紧张之感,其主要原因是A.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得干旱B.珠江上中游流域修建众多大中型水库,使流入下游水量明显减少C.立体农业及大棚农业兴起,用水量大增D.水体污染及咸潮导致水质性缺水26.西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的原因是A.牧草质量好,载畜量高B.温带草原和山地草场广阔C.居民以肉食为主D.沙漠和戈壁滩广布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27—28题。

27.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8.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①草原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9.东北地区不是我国重要的A.商品粮基地B.林业生产基地C.畜牧业生产基地D.商品棉基地30.有关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31.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A.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低B.垦荒难度大,成本高C.粮食过剩,不必再开发D.保护湿地、维护生态环境3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3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34.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读图回答35-36题。

35.图中甲、乙、丙三家工厂依次可能是A.纺织厂、汽车厂、服装厂 B. 钢铁厂、纺织厂、食品厂C.食品厂、纺织厂、汽车厂 D. 服装厂、纺织厂、钢铁厂36.三家企业的加工地都在我国境内,其中A.甲厂主要是利用我国政策优势B.乙厂主要受我国庞大市场的吸引C.丙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广大的市场D.三家企业选择我国加工,其共同区位因素是我国有丰富的原料37.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后,跨国公司纷纷把其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迁入上海,主要原因是A.实现生产与研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B.浦东地价较我国许多新开发区低C.上海是国际航空港,利于研发人员往来 D.上海人口多,便于建立营销网络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38~40题。

38.近年来,珠三角部分产业群向粤北山区转移,这一现象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A.土地成本和劳动力 B.环境和技术C.交通和市场D.原料和能源39.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在粤北、粤西山区发展的是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C.推广基塘生产模式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40.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惠州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分认定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答题表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得分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题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题号一二总分41 42 43得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12分)下图为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示意图,读图后完成:(1)请选择其中一项工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建设该工程的艰巨性以及工程建成后的重要意义。

(2)西电东送工程中,全国有北、中、南三线,请说出北线与南线各主要依靠何种能源产生巨大的电能输出,电力各输往哪一主要工业区。

线路依靠能源输往工业区北线南线42.(14分)结合以下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从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这说明经济发展必须加强联系。

(2)泛珠三角又称“9+2”,请写出“9+2”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

(3)在“9+2”的9省区中,广东与其他省区各具什么优势?广东的优势:。

周边省区的优势:。

4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有关问题。

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频繁地出现断流,且日趋严重。

1998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

自1998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以来,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运用、加强黄河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断流危机,已实现了黄河连续7年不断流。

(1)试分析黄河下游易断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目前黄河已连续多年不断流,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惠州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分认定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一、选择题:各题选对得2分,共8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D B D B D B B A D A人为原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

(每答1点2分,满分4分)(2)河流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全流域一盘棋,统一管理与调配,统筹兼顾各方(区域)利益;要通过立法或有关条例规范流域内资源利用方式;可以通过一定工程措施和管理方式来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答出1点3分,满分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