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倍受高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议论的热点。

而我们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沟通交流能力差,写作才能差,尤其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缺失,时常成为用人单位论病的“软肋”,归根溯底,这还是与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课程定位及教育目标的认识深浅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不能再安于现状,而是要立足于语文本位,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探索改革考试方法等,以此增强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新教育;分层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一九七八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时代特征,深刻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使其与世界优秀文化与人类共同赞誉的高尚道德情操相渗透、相融合、以此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格风范、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把教书与育人溶为一起,这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懈的追求。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实际教学效果与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反差。

我们的一些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沟通交流能力差,写作能力差,尤其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缺失,时常成为用人单位论病的软肋,追根溯底,这还是与大学语文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定位等方面的不足有直接关系。

因此为了使大学语文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顺应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文理渗透、文理交叉的总趋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学语文课程再不能安于现状,而要立足于语文本位,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此增强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创新教学理念《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

大学语文应是一门旨在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课程。

它应该侧重审美性和人文性,要超越教材,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

为此,在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情景、创新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严密的思维能力。

(一)创新教学情景。

运用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创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思想品德。

语文是时代脉搏跳跃的音符,是现实生活的表述,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是气象万千的世界写照,是信息的传承。

“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这是一幅西域边关黄昏的景象。

金黄色的余辉慢慢淹没了圆圆的落日,照映在无垠的沙海上,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多美的傍晚,这就是语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林喧归浣女,莲动下渔洲。

”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象。

秋雨洗礼后的山坳格外清新,一轮明月照在疏疏密密的松林间,清泉在山石上朗朗流着,一群俊秀的浣纱女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怀着收获的喜悦,嬉笑着喧闹着归来,打破了林中的宁静。

晚上捕鱼的青年小伙推动了在莲塘中的小舟远远划去。

这画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景中有情,画中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宜的画面让人惬意,联想万千,这就是语文。

语文是那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高山;是那荷叶上不肯滴落的露珠;是那东南隅采桑的勤劳俊美的村姑秦罗敷;是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翠柳枝头的黄鹂鸟;是那青天里飞翔的一行白鹭。

语文给予了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和眼睛。

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万紫千红,山高水长。

而这些美好的画卷,美妙的音乐都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体现出来。

正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姚斯所说:“一个文学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映,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作为一种现代主义文艺理论这段话有它的偏颇之处,但把课堂作为一种接受过程,教师如何演绎这部管弦乐谱,使其把原始创作形态中的精华溶入当代的存在中,达到教师、学生与作品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法。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情景是重要的手段。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制成各种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相关的录相片、歌曲mtv等,还可采用对话形式,编排表演剧等形式创设意境,使学生在这种直观作用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通过作品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抨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坚定他们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贯穿记载于优秀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

而《大学语文》教材正是精选其中的精华,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尤其在德育方面更是面面俱到,无一疏漏。

如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演义》及后来的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红楼梦》等,直到“五四”新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等均包括理想、情趣、胸怀、奋斗、献身、礼貌、教养、节操、清正廉洁、谦慎、友谊、仁爱、高雅等优秀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及高尚的道德风范。

正是这种文以载道的形式,以其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人格和道德感召力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形成了中华民族魂。

因此,今天大学语文课要研究和要讲的,应是用中国文学积淀着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赋予当代的价值观,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创新人格的形成。

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忧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主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为人杰,死亦做鬼雄”的牺牲精神;“老马翼扶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奋斗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的民平意识,如郑燮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曹操的《蒿里行》中写到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二是注重人格和人生价值、道德和伦理的内涵。

如孔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品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李白“欲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牧的“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尤户候”等刚正不阿的品质。

三是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如苏轼几经贬谪,几多磨难,但始终能豁达坦荡笑对人生,他贬谪黄州作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赏笋香”。

贬谪岭南他又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种“自信人生二百年,汇当水击三千里”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是旷达潇洒。

中国文学对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人生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对当今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执著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创新人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把传统的人文精神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培养新时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创新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中国文学的美学体系,一般形成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二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现实美。

前者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后者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类。

不论各文学流派及各哲学体系,都通过不同体裁艺术珍品或描绘山水田园、花草树林,或刻画于事态人物,强烈地体现了作者思想情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表达了作者热爱美、歌颂美、再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理解美、认识美、分辨美、创造美,多些高雅,少些粗俗。

尤其在当今世界文化相融合渗透中,更应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抑制一些文化垃圾对我们的侵蚀和诱惑。

克服某些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现象;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挖掘美、赞颂美、创造美,从而提高艺术品位和审美情操。

(四)创新思维的开发。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的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和活跃的灵感。

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正确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将他们迁移到学习新知识中去,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大学语文是各学科基础之基础,可大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严密的思维能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任何专业,尤其欲成为本专业出类拔萃之辈,更需具备浓厚的语言素质之功底。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象李四光、钱伟长、钱三强等虽然学理工,但他们都具有语言文学方面的高深素养,他们在世界级科技论坛上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陈述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成果,深得同仁的折服,成为世界尖端科技人才,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因受中国民族文化熏陶,成为名扬天下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对学生实施通才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文理渗透、文理交叉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人才的关键,也是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