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
通过这一学期在“中外音乐名作赏析”课上的学习,我领略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相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所听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就仿佛一部部精彩神秘的历史小剧场。
当然,听多了古典音乐难免生出枯燥之感,这时,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又开辟了另一番景色。
在我以前的认识里,古典音乐大概就是流行音乐以前几百年那些沉闷、严肃令人乏味的老式音乐,丝毫没有现代的激情感。
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提到贝多芬、莫扎特一类人,大家一定都有些了解,但是也就停于对其作品名称的字面了解,知道他们或坎坷的人生,或天才的成长经历。
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亲自去寻一寻他们的作品,坐下来静静的听一听。
听他们创作时对每一个音符的用心琢磨;听他们或宁静、典雅,或狂野、奔放,或快乐、欢欣,或悲伤、惆怅的情感;再仔细品味,或许还能听出其中演绎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这些也许就是古典音乐能够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欣赏的原因。
她的美丽不仅是因为旋律的优美流畅,更是因为其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其实,古典音乐本身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它主要泛指自中世纪到二战之前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区别于民间音乐和五十年代以来以猫王和甲壳虫乐队为代表的欧美流行音乐所标志的现代音乐。
在专业音乐术语中,现代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专业音乐创作。
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音乐作品。
并非指20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
不同于传统音乐体系与流行音乐体系这两种纯调性音乐体系的音乐体系。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和声作为理论支撑。
其音乐特点为和声结构复杂,多为调性模糊、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作品。
现代音乐主要表现形式有爵士乐,摇滚,电子合成乐等。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本身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在现代生活中,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也能创造出美妙动听的歌曲来。
例如在sweet box<life is Cool>前面的一小段伴奏,取材自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的[卡农],sweet box的另一首歌<Somewhere>选用法国大师古诺的[圣母颂],<I'll Be There>取材于[乔佛提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
以上三首歌曲都是结合了古典音乐的现代音乐,使歌曲在具备了经典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的同时,更添现代完美的演奏技巧,再加上节奏多变、朗朗上口等现代特色,使单一的古典音乐融合时代发展的轨迹。
毋庸置疑,纸上谈兵都不能使人信服。
听了sweet box的<Somewhere>,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在听那种中世纪上层社会的富贵人士坐在高贵豪华的剧场里的音乐,音乐的演奏形式更活泼多样、音乐的载体更加便捷大众,但是也不是完全听不出古典音乐的痕迹,并不是说,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就是简单意义上的用现代的手法变现古典音乐的谱子。
结合歌词意境去听歌曲,会发现,在歌
曲的副歌部分融合了法国大师古诺的[圣母颂],原曲的基本呢旋律不变,加上了欧美流行音乐中的爵士和电子音,使歌曲在跳跃轻盈的同时还蕴含了虔诚、陈恳的情感。
除了欧美音乐对于古典音乐的再创造外,中国很多流行音乐也有出彩之处,如五月天《知足》采用莫扎特《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廖隽嘉《等等等等》采用肖邦练习曲OP25NO11冬风,周杰伦《夜曲》采用肖邦《降E大调夜曲》,蔡依林《离人节》采用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等等。
现代音乐人站在古典音乐大家的肩膀上,创造出了令人堪称“奇迹”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