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十七年_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_金丹元

_十七年_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_金丹元

2008年9月第15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ghai U niversit y (So cial Sciences)Sep.2008V ol.15 N o.5[影视理论研究#主持人语] 近年来,/重写电影史0的讨论已成学界热门话题。

本期发表的四篇文章,大约以每10年左右为一段,对新中国电影各主要发展阶段的美学形态,进行了认真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相互衔接,构成了一部新中国电影美学发展简史。

美学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作为艺术哲学,美学具有其特有的思想性、情感倾向性和意识形态存在。

对电影美学形态演进的研究,有助于对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折射及其形象演示的深入探求。

因此,对电影美学形态演进的关注,理应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种可行思路。

本期这组文章的发表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愿以此为契机,希望引发更多电影研究者对重识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研究兴趣,共同促进中国电影研究的蓬勃发展。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金丹元)收稿日期:2008-06-20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J5010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7BWY 006)作者简介:金丹元(1949- ),男,上海人。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七年0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金 丹 元, 徐 文 明(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摘要:在/十七年0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创作虽然几经起落,但始终呈现出明显的教化意味与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导向,其电影美学形态演化在体现现实复杂性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的国家意志特征。

关键词:/十七年0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国家意志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8)05-0081-07一、/十七年0中国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新中国/十七年0(1949-1966)(即/文革0以前的)电影美学形态,基本上可概括为从推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0,到大力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0相结合,再到/阶级斗争0论的普世化这么一个演进过程。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0与/两结合0既是作为能体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特点的创作方法出现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中国文艺、中国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

前者受前苏联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影响极大,同时也强调了必须贯彻毛泽东的文艺路线,主要目的是为了/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0,它涉及到如何表现/工农兵0、/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0等敏感的政治问题,也与/人民性0、/典型论0等美学范畴紧密相关。

当时将/党性0与/人民性0并提,又将它们与典型直接相连。

周扬在1953年3月1日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电影剧作会议0上的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就是创造先进人物。

0他一方面认为/只有创造很好地典型,才能很好地表现党性0,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克服创作上的公式主义的倾向0,[1]197提出了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生活。

后者则是由毛泽东提出,又被各)81)种理论家、批评家将毛泽东诗词作为/两结合0的典范,加以极力宣传的一种典型的政治美学,强调革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实际上是/要求文艺作品的政治倾向与真实性的统一0。

[2]在事实上进一步强化了政治功利色彩,无形中与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是相矛盾的。

陈荒煤在1960年表态时说:/我们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又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者,,,我们主张的真实是无产阶级眼中的真实,是有革命理想的、反映革命主流的、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真实,也就是说反映生活的本质。

0[3]这样就将过去的/政治标准第一0,逐渐演变成了/政治标准0唯一。

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叙事大多都以反映革命历史和歌颂新生活、新时代为主题,如表现革命斗争史的5中华女儿6、5钢铁战士6、5赵一曼6、5新儿女英雄传6、5翠岗红旗6、5上饶集中营6、5南征北战6等;描写新旧社会人物命运变化的5白毛女6、5我这一辈子6、5姐姐妹妹站起来6等;反映新生活、新时代的5土地6、5我们村里的年轻人6、5五朵金花6、5今天我休息6等。

正是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指导下,在只有写先进人物、正面的典型人物才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思路的影响下,50年代初毛泽东亲自参与了对5武训传6的批判,接着在当时能从独特视角来描写工农兵形象的5关连长6、5我们夫妇之间6也遭到批判。

/反右斗争0与/大跃进0年代,先是包括吴永刚、石挥、吴茵、白沉、应云卫在内的一批著名电影导演与表演艺术家被错化为/右派0,钟惦棐的5电影的锣鼓6也被指责为电影界/右派0向党进攻的/先声0,接着又出现了/拔白旗0运动,点名批判了5青春的脚步6、5球场风波6、5花好月圆6、5不夜城6、5生活的浪花6、5护士日记6等一大批电影作品及其作者,直至5人民日报6发表了5对1957年一些影片的评价问题6一文后,紧张的气氛才渐渐得到缓和。

但60年代随着/阶级斗争0论的愈演愈烈,美学的政治属性进一步得以合法化,在这种情境下,国家意志显示出更为强有力的干预式干扰作用,致使新中国电影美学不可能绕开当时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

这是历史上的现实主义极少见到、西方影坛上的现实主义作品更不易出现的独特现象。

诚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体现国家意志、反映革命历史、讴歌新时代的进程中,也的确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个性特色、见艺术功力的电影作品,如20世纪50年代时的5南征北战6、5我这一辈子6、5五朵金花6、5青春之歌6、5林家铺子6、5林则徐6等,特别是1956年/双百方针0的提出,使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繁荣局面,也拓宽了创作思路,不仅又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现实主义的代表佳作如5马路天使6、5桃李劫6、5十字街头6、5一江春水向东流6,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和创作方法的理解与想像,同时,在题材、构思、风格、技巧等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如出现了大胆描写革命战士与民女恋爱的5柳堡的故事6,以散文式结构来表现青春萌动的5上海姑娘6等,使得在以往以讴歌形式来反映历史和生活,以阳刚美充盈电影银幕的总体美学形态之外,也出现了不少揭示人的心灵、描写人的情感世界,以抒情、优美为特点的影片。

尤其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0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的古装片、戏曲电影、喜剧片与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潮,不仅拍摄了5李时珍6、5秋翁遇仙记6这样的历史故事,不同种类的戏曲片,如5十五贯6(昆曲)、5刘巧儿6(评剧)、5梁山伯与祝英台6(越剧)、5天仙配6(黄梅戏)、5群英会6(京剧)、5孙悟空三打白骨精6(绍剧)、5周信芳的舞台艺术6、5尚小云舞台艺术6等相继推出,不少才华横溢的导演利用长镜头来保持演员们表演的完整性,又通过蒙太奇技巧来实现戏曲的电影化效果。

表演艺术家如范瑞娟、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越剧),严凤英、王少舫(黄梅戏)等,也都在身、段、手法和唱腔上下功夫,这些戏曲电影后来都成了重建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段子,同时又展示了中国美学中/以形写神0、/以神传情0和讲究含蓄、委婉,突出意境等特点。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也得到了较大拓展,拍出了诸如5无情的情人6、5边寨烽火6、5摩雅傣6、5五朵金花6、5农奴6、5达吉和她的父亲6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展示民族风情和祖国自然风光的影片,在拓宽艺术空间的同时,也让观众得到了一种/陌生化0的审美享受。

喜剧电影的出现活跃了电影市场的气氛,新中国喜剧电影似乎始终在/讽刺0与/歌颂0、道德评判与政治意图的悖论中艰难地边选择边演绎,但人民大众需要/笑声0及笑声背后的将/无价值0的东西/撕破0给人看的美学冲击力,在此所出现的30多部风格各异、选材不同的喜剧片,仍然为/十七年0新中国电影美学增色不少。

自1956年的5新局长到来之前6、5不拘小节的人6、5如此多情6的拍摄起,至60年代推出的5女理发师6、5满意不满意6、5魔术师的奇遇6、5大李、小李和老李6等,讽刺性喜剧显示了/双百方针0后的宽松,歌颂性喜剧则反映了/大跃进0及其后来左倾思想的演进。

))82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十七年0电影也的确留下了许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探索时期的经典之作。

如在郑君里的5林则徐6、水华的5林家铺子6、谢铁骊的5早春二月6、崔嵬的5小兵张嘎6、谢晋的5女篮5号6、5舞台姐妹6等优秀电影中,编导们在反映现实、展示人物内心、以情感人、处理音画关系时的极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至今仍是电影美学追求中可资借鉴、作为参照的范例,总之,/十七年0电影的美学形态既是偏重于政论教化的,也是形式各异、十分丰富的,它所强化的阳刚美、人民性、典型等命题都与国家意识形态直接相关,同时它也折射出当时遍及整个社会的理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特色,又隐隐透露出知识分子对于人道主义、人性的一贯关怀。

尽管知识分子始终是被改造的对象,一次次在/整风0中检讨,但是知识分子的良知、知识分子敢于揭露矛盾和大胆探索的勇气始终未曾彻底泯灭,他们在影坛上所转化出来的智慧结晶,恰恰是/十七年0电影美学中最惹人注目的亮色。

二、/十七年0中国电影的英雄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和最普遍的宣传效果0[4]的理念被广泛认同。

建国之初,袁牧之就提出电影/为工农兵服务0的方针,在1951年周扬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表现出新的人民的新的品质,表现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以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

0[1]59在这种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电影的工具属性、政治宣教功能被着意放大,电影表现对象与服务对象的阶级意识也得到空前强化。

电影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提出,意味着工农兵形象成为新中国银幕的绝对主角。

工农兵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建设与保卫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主力军,新中国电影要鼓舞这些社会主流力量满怀豪情地建设、保卫社会主义新社会,就必须要为他们服务,树立可供他们仿效并引以为荣的工农兵正面形象。

于是,塑造革命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工农兵英雄人物成为电影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与之相伴的/新英雄主义0成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0的主旋律。

在今天看来,这种/新英雄主义0电影美学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英雄主义0概念,是陈荒煤在1951年5解放军文艺6上发表的5创造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典型6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并对此概念的内涵作了注释:/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制度、自觉的纪律,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结合着智慧与技术的顽强的英勇的战斗作风,官兵团结一致,军民团结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崇高的革命理想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

0在/十七年0时期,诸如5保卫胜利果实6、5赵一曼6、5刘胡兰6、5人民的战士6、5大地重光6、5海上风景6、5上饶集中营6、5钢铁战士6、5新儿女英雄传6、5南征北战6、5董存瑞6、5智取华山6)、5平原游击队6、5铁道游击队6、5渡江侦察记6、5五更寒6、5英雄虎胆6、5永不消逝的电波6、5古刹钟声6、5英雄儿女6等革命、军事影片都具有/新英雄主义0色彩与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