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又是南宗水墨画派的创始人。
由于长期的贬谪与隐居,兼之有画家的素质与禅学的修养,使他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力有较高的水平,笔下的山光水色达到了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程度,其山水诗也创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
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到王维山水诗幽美的意境:一、“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的意境王维的很多山水诗都是调动各种手段,从层次、色彩、光线、动态、音响等多种角度来描写山水景物,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山居秋暝》就是十分典型的一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好像是一幅山水的大背景,是画面的整体。
三、四两句,写山中景物:明月松林,清泉浣石。
一句有光,一句有声;一为所见,一为所闻,互相映衬而又自然地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生动的画面美。
五、六句表现人的活动,但并无对人的直接描写,仅有“竹喧”、“莲动”四字,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景物之中。
另外,先写“竹喧”,然后交代是浣女归来;先写“莲动”,然后说明是渔舟穿过。
这种写法,突出了作者在视觉、听觉上的一刹那间的鲜明感受。
这首诗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
由于作者注意构图、着色、映衬,以及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的对比变化,因而把雨后清幽的山林,松间明月的清光,溪中泉水的声响,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荷花丛中缓缓穿行的小舟,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它写出了诗人在山林中的丰富新鲜的感受,于和谐圆润之中,显现出空灵的神韵之美与淡雅的宁静之美,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画意的美学追求。
中国的山水诗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主要原 因,应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到了唐代,中国的山水画开始成熟,山水景物在画中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特别是王维等开始独具一格的水墨山水画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不再只重形似和描绘,而是更重视神似和表现,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
这种追求静默,追求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精神,与山水诗是完全相通的。
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把握和表现山水景物的个性,致力于达到景与情、心与物、形与神、意与境,直至人与自然宇宙的完全合一,在这一点上,王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这是王维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的根本原因。
二是到了唐代,近体格律诗已成熟定型,律诗中出现大量的对仗。
王力先生曾指出:“所谓对仗的范畴,差不多也就是名词的范畴。
”(《汉语诗律学》)在一联诗里,主要靠名词和少量的形容词连缀成句,往往会构成静态的意象。
王维的写景优美的诗句中,有不少是无动词句,如“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
”等。
这种诗句破坏了诗的叙述功能,改变了诗作为“时间艺术”的原有意义,赋予了它静态呈示的作用,使“诗”与“画”的界限在无形中被悄悄地冲淡了。
所以,山水诗发展至唐,由于格律的成熟定型、对句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静态山水景物的功能。
这也是王维的山水诗能够达到“诗中有画”这种境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充满隐逸情结的空寂意境王维在抒写自然山水的空寂之美时,常常会表现出超然物外的隐逸心态。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就是诗人这种心态的典型写照。
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非常美,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可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无心于世事而甘心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的闲适。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写的一组小诗,大多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尤为透彻。
在空寂的诗境中,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了,只有因寂静而形成的直觉印象。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茉芙蓉花,山中自发红。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正是借助这种寂寞细细体察隐含自然生机的空寂之美。
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怅惘,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由此可见,诗人莫丽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摘要: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
本文集中论述其诗体现出的“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充满隐逸情结和禅趣的清幽意境及其成因。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从来就有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心态,而这种心态常常充斥在诗人空寂之诗境中。
王维山水诗中带有隐逸情结的空寂意境的形成,与盛唐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着必然联系。
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都有一段隐居山林的经历,就是身在仕途,也常常会对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产生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
王维中年以后,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先是在终南山隐居,接着经营蓝田别墅,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与友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种归隐生活经历,使诗人在精神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
王维诗由城市的喧闹走向山野的宁静、孤寂,更注重将自然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所以对淡泊生活的追求,更表现他心境的悠然自得,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成了自然界的一员。
在这些天然景致中,诗人发现了与自己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在对山水物态静默沉寂的观照中,人生态度更洒脱超然。
而这一切皆为诗人高蹈隐逸、寄情山水的心灵世界的象征,是诗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世界,也是诗人厌倦政治生活、不满官场污浊黑暗、要求洁身避世情怀的表现。
这种高逸情怀对王维空寂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
因惟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山水细致地观察和敏锐地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空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自然山水的美,向内发现自己的性情美。
王维晚年的归隐之所以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就是这个原因。
三、充溢禅趣的清幽意境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与山林和禅宗更有不解之缘。
被后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禅宗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必然都会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都有禅学的理蕴。
其诗中表现出的“无生”观念即可证明。
如王维作于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
王维的诗所表达的富有韵味的空灵之山水境界,就是因为他心达到了禅宗“无生”、“无我”的“空无”的忘情境界。
此种心境就是禅宗所强调的“对镜无心”、“无住为本”,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就是有了这种心境,诗人才会把宁静的自然山水作为凝神观察,悉心静虑的对象,从而创作出一首首富于“空灵”美的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水穷处,自然也就是深山宁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云无心而出,可谓思与境偕,神会于物,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
那恬然淡泊、自然闲适的“云”,就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这种心态渗透到山水情感之中,就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也是禅宗顿悟的结果。
又有“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不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在空山之中,松林之下参木而悟人生,又是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白云缭绕的山峰,深藏幽邃的香积寺,隐隐的钟声,呜咽的泉水,就是诗人在恬静的心境下描绘出的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静的意境。
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诗就是诗人参禅悟道的自然流露。
王维就是这样将参禅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从而使诗人的山水诗有一种清淡的色彩。
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也是禅的最高境界,更是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诗极富诗情画意。
自然与心灵的窗相敞开,主客交融,情景一体。
又弥漫了禅趣与禅旨,在淳淡、高雅的诗风中暗含了朴素的人生哲理。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现实的鄙弃,追求清净无为、空灵与安逸、对尘缘的脱俗和释念。
这是一种隐士僧道的风情意趣赋予人以旷达和闲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而王维诗的审美价值大大超过思想价值。
给人以无穷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李玥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空灵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J].,(增刊)2005.曹军王维山水诗空寂之美探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2].[J].院学报,,()20041.姜艳华浅析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内蒙古电大学[3].[J].刊,,()20022.魏鸿雁评王维山水诗的境界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4].[J].报,,()20043.(上接第页)127学生记者即是观察者既是实践者,所调查的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因此能够较轻易地收集到素材,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挖掘到事件背后反映的问题。
比如:社会上对某一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与学校的宣传不相符;学生对课程设置不赞同,认为对将来的就业没实际意义,希望学校改进等等,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三)充分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校报应该结合国家政策,发挥导向作用,响应政府号召,宣传典型,大力宣传和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从基层做起,接受磨练,积累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大力宣传的背景下,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宣传有关的政策,例如:对投身基层、支援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几年后,就业政策可以放宽条件,进一步学习深造或者给予经济上的补助等等。
综上所述,校园媒体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充满活力,它存在于学生之中,并在学生中发展。
它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贴近大学生内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通过校园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信息平台,使大学生了解择业、创业和就业,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并最终走上自己满意的岗位,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 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