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

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摘要:盛唐伟大的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

他精通佛学,佛教。

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一生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

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诗的意境”又称为“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所创造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所以诗中选取的意象的特点,即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的特征要符合人的情感。

王国维曾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

据这一标准,我们来看王维的作品:唐朝诗人王维,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美的。

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

王维的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画之美——虽是诗,却有画的意境山水画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将他观察到的景物,用手中的色彩,去表达其事物的内涵意境和丰富的思想情感。

山水诗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画,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诗辩》)告诉我们王维的山水意境深远,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其艺术构思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山静居画论》)说的是描写虚的东西,来表现现实的东西。

例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些虚而飘渺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水域宽阔,水流狭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的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这样虚无缥缈,却能真切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景象。

诗人王维把国画中水墨山水的运笔之法,巧妙地用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

他把眼中观察到的景物,经过字词的酝酿,巧妙地遣词造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他是一位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能精确地、细致地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之处。

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的物态,动态或者静态人和事物,他都能通过细腻的笔法,加上语言上用辞设色,利用诗歌音调的和谐,向人们奉献出一幅幅绝无伦比的山水画!因此,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

苏轼曾经赞美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

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王维的诗之所以这么有意境特点,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很有关系。

当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

《山居秋暝》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体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深秋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

初看诗句,似乎信手拈来,随意挥写,但语出自然。

寓意深刻。

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凉爽,“松间明月”的幽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在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静态,都巧妙地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这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真是一幅绝妙无比的山水画,也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通过对“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这些具体景物的描写,让读者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希望远离尘俗、过桃源生活生活的心里话。

另外,诗中那些清新、自然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我曾请当地知名书法人士书写、装裱,悬挂在正屋。

这首诗的意思是: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

溪水流淌和朋友狂歌的动态,寒山苍翠的静态,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自己、醉酒的友人,一个喜欢寂寞、一个喜欢放荡;还有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正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吗?再如《终南山》也是诗画合一代表作之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夫。

”诗中的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

王维从主峰着笔,统观全山,把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用短短的四十个字,就刻画出来了。

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最后两句却撇开山来写人。

通过写人,更加衬托出山势高大险峻,宛如画家用人的身体与参照物形成对比一样。

可以说这是一幅工笔画,把终南山的远景、近景、山体、行人描写的惟妙惟肖,画面十分丰富。

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生命!二、诗情之美——虽是诗,却情感横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写山、写水、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饱含着浓浓的情感。

让人有一种情感的陶冶!同时,他的山水诗又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作者在描写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着自己闲散雅致的心情,让我们感到不仅仅是在读诗歌,更是在欣赏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卷。

脑海中浮现出一种极美极妙的田园意境图。

《渭川田家》在借景抒情方面是代表:“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整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从细微处入笔,抓住典型情节,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刻画出田园美丽、繁忙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深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受感染!在王维这些写景的诗中,我们总能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恰到好处柔合的句子,感受到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淌。

他总是在描写具体景物的同时,流露出主观感情,使诗歌情景融合。

把读者带入诗的意境。

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就很好地表现出这一借景抒情的意境。

在诗中,王维讲究诗歌的抒情画意,讲究情意的珠联璧合,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情趣。

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闲适寂寞的心情。

其间流露出的情感,又是那么自在、逍遥。

让读者回味无穷!在情景交融方面,王维的诗真是巧夺天工!他最具代表性诗歌是《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写出了见到的终南景色,对景色的描写始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诗中的第六句“云起时”三个字,在前面的基础上,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真可谓一字千金!“谈笑无还期”更显示出作者乐观向上的做人态度,还有诗中的“水穷”、“云起”之景表现的是那么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

这是一般山水田园诗所无法比拟的!三、诗禅之美——虽是诗,却有禅语的意境王维的母亲信奉佛教,他从小就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特别是他丧妻后,他即独身修身参禅。

还有,中年以后不得志,使他潜入空门。

晚年的他则干脆“万事不关心”了,专门参禅悟道。

因此,他的山水诗则中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

“静”、“澹”、“远”、“闲”等字词,在王维诗中出现频率很高,还有“禅”、“寂”、“空”、“无”等佛家用语,也经常使用。

他观察大自然时,能用静定、从容、闲适心情,然后把观察到的景物抒写于笔端,留下千古传颂佳句。

他深刻修行禅理。

所以,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欣赏世间万物,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创作出的诗,其意境静美、澄旷、寂悦。

这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

在王维的诗中,禅味最浓的要数作于辋川的那些诗。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大意是: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美,达到了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境界。

像《辛夷坞》:“木末茉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落。

”这首诗看起来只是写景,但所写景物中却蕴含着禅意,令人寻味。

王维信奉禅学,因此,经常带着作为他世界观组成部分的禅学意念观物,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木末茉蓉花”的美丽,更发现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默默地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

这种意境,不正是诗人的心境真实写照吗?还有《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意思是: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断续续的人说话的声音,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清幽。

这不正是王维所追求的境界吗?,虽然身处这样孤独、寂寞的境界,却也落得个清闲、自在。

清代王渔洋这样评价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境无穷,诗的字里行间向我们透露了出了禅的信息,反映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心理状态。

诚然,也反映出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到见解。

这也是他与其他山水诗人所不同的地方!王维描写观察到的景物,是通过人与物、物与物、景与情、景与禅的关系,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意境美。

踏入寂静清冷的山林,苍翠幽深的景致充满着作者的视线,大自然悄悄地滋长的生机,令作者兴奋,他虽没有看到人影,却从山中感受到了人语声,朦胧中仿佛看到了真景。

也正是“人语响”打破了山谷的幽静。

至于是些什么人,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可以不去设想。

但只要大自然有了人类的活动,这就充满了生机。

因为,没有了人类,即使景物再美好,也会表现的死气沉沉。

而且是在夕阳缓缓西下,柔和的阳光在林中漫铺开来,斜照在那幽静的青苔之上。

可想而知,色彩的叠加,使林中幽静灰暗的色调变得活泼起来,暖色的调子和冷色的调子互相交替,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恬静清雅的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