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1:小岳今年36岁,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虽然辛苦但效益还不错,他经常出差到各地拓展业务,家庭生活也没很美满。
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却改变可他的人生轨迹。
他住进了医院,因脊髓受伤导致下肢截瘫。
面对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度过的现实,他觉得万念俱灰,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将来还能做什么,也不知怎样面对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请思考以下问题:1.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小岳的困境有哪些?需要有哪些?2.社会工作者应为小岳提供怎样的服务(服务方案)来帮助小岳改善和摆脱困境?第一节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通常在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工和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此外还涉及个案管理,方案评估以及研究工作。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当上述造成个人生活、活动能力的缺陷的状况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为残疾。
中国把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七大类。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其表现如下:1.工作对象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式的特殊性。
2.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人数多、范围广)。
3.工作过程的艰难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严重缺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一般不具有与工作对象相同的生活经历,因而增加了对工作对象生活境况及心理感受的理解难度。
1.价值观导致的反移情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反思自己对于残疾人的看法,尽量避免排斥,拒绝残疾人或者过度保护保护残疾人等移情反应的出现。
2.文化差异与特定技能社会工作者对残疾人的世界和残疾人的生活缺乏了解,会使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有许多困难,此外,跟残疾人沟通可能需要特定的技能和工具,社会工作者需要花费较多的努力才能熟练掌握。
3.职业倦怠社会工作者要敏锐体察自己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职业倦怠,在专业上不断充电,在工作手法上尽量多样化,通过找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咨询和督导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从而有效避免职业倦怠。
第二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残疾预防从致残原因来讲,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发性的,主要有: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先天性发育缺陷、意外事故、慢性病和老年病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残疾。
残疾预防可以分为三级:1.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2.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预防残障。
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训练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二、康复1.康复模式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及病人家属、社区康复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经济的康复措施。
(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
(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向社区康复对象提供在家庭进行的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
(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2.康复类型(1)医疗康复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物理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中医治疗等。
在医疗康复方面,社会工作者通常会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专业的人员组成小组,协同工作,同时也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开展康复辅导。
(2)教育康复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称为教育康复,它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主要在盲校、聋哑学校、儿童福利院及社区康复站点开展。
教育康复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残疾人进行的普通教育,包括从初级到中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指对盲、聋、哑、精神或智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有需要的残疾人进行的特殊教育。
(3)职业康复国家劳工组织在1985年《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了职业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掌握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职业能力状况②就残疾人职业训练和就业的可能性进行指导③提供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身心机能的调整以及正规的职业训练④引导从事适当的职业⑤提供需要特殊安置的就业机会⑥残疾人就业后的跟踪服务。
职业康复的四个步骤: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4)社会康复社会康复是指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社会工作者开展的社会康复服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①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帮助残疾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②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利③帮助残疾人消除社会上、社区中和家庭中的物理性障碍,创造无障碍环境,为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和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④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并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建立起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⑤为残疾人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⑥帮助残疾人获得经济自立能力或得到社会保障⑦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第三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要点1.残疾人工作的基本观念与原则(1)应从残疾人本身的视角看待其能力和潜能。
(2)拒绝把残疾人的问题视为其本身的问题,让其“修理”自己,以便能“嵌入”社会,充分发挥作用。
(3)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介入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
(4)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经历以及残疾文化的倡导者。
(5)残疾人的工作模式必须把残疾视为有所不同,但不一定是丧失功能。
(6)相信残疾人毫无疑问地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2.与残疾人沟通要点(1)与残疾人沟通的前提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本质上是自我成长与自我突破的缩影。
由于残疾人比健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敏感等特征,与残疾人沟通时,除了举止形态、言语谈吐外,还应该把握好沟通的前提条件。
①自我局限的突破在与残疾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自问:是否已经把自己和他区分开?是否感觉不同?认为自己是健全人,面对残疾人有着过多的怜悯与同情,而忽视残疾人的能力?残疾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在主流文化以外,所以一般人容易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其实,全世界残疾人数量已经达5亿多,占到总人口8%以上,完全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志愿者在与残疾人接触时,往往第一个意念就是“他们是弱者”或“他一定需要我的帮助”,这些想法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让人们忽略了残疾人的自身能力。
过分的区隔,会潜意识地影响到交流的品质,造成沟通的障碍与局限。
这是一种心理制约。
因此,做好与“残疾人”沟通的第一个前提准备是:不要受自己意识的心理制约,突破自我的局限,平等与他们交流。
②积极乐观心态的展现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沟通的另一个前提条件。
人在有安全感或喜悦的时候才愿意敞开心胸,乐于接纳,这个时候的沟通往往才是最有效的。
不论是与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沟通,人是可以被感染和引导的。
在残奥会中,运动员们都是积极的,他们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拼搏与奋斗。
志愿者是正面地看待残疾人的优势还是在他们身体的问题上打转?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交流的品质。
当人们打开了欣赏美丽风景的眼睛时,就会看到对方许多的优点,就可以协助对方在乐观积极的心态下不断地自我突破。
当人们在开心积极的环境中沟通时,不但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调整整个团队的氛围,他人的情绪也会受感染而愉悦,从而造就了沟通的最有效条件,很多头痛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2)与视力残疾者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与视力残疾者相处的几个误区①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
有些志愿者一听说“视力残疾”马上就联想到“眼前漆黑一片”、“暗无天日”的景象,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低视力有部分视力是毋庸置疑的。
即使在“盲”类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盲人”都还有一些剩余视力。
②恐惧。
由于许多视力残疾者眼部残疾使得外貌异常,或者在公共场合总是戴一副墨镜,加之行动不便,自己又看不到,有些视力残疾者坐、立、行姿势不端正,带有“盲相”。
这些会让一些志愿者对视力残疾心存恐惧。
其实视力残疾者和健全人一样,并不可怕;相反,他们作为视力有残疾的人生活在视觉社会里,处处都感到不方便,他们对这个世界也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双方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③过度怜悯。
视力残疾者“生活在黑暗之中”,失明导致对环境信息获得的丧失和对环境有效控制能力的丧失,视力残疾者学习不便、生活艰辛、求职不易……,使得视力残疾者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更易为人们所怜悯与关注。
其实,视力残疾者与健全人一样有自尊心,非常要强,并非处处事事依赖他人。
对视力残疾者的怜悯之心是理解、关心、帮助他们的基础,但志愿者不能出于怜悯,以一种施舍的态度提供帮助,那样将会适得其反。
掌握沟通技巧①对盲人避讳“瞎说”、“瞎猜”、“瞎想”、“瞎……”等不文明不尊重的词句,免得刺伤他们的隐痛。
②第一次见面可以尽量多地告知对方关于你的信息,让他有信任和安全感。
③来到他们的身边和离开他们的身边一定要有声音或动作示意。
④对他(她)讲话时先说他(她)的名字,提示正在对他(她)说;并保持正常的语调和语音与他们讲话。
⑤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
如“把水杯放在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那儿”;“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在这里”。
⑥别以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作”——其实他们有可能“看到”,有可能听到,有可能猜到。
⑦不断向他(们)解释你所看到的一切或他关心的物品。
⑧见到好几个视力残疾者时,宜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
⑨让他等待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有所倚靠,而不是让他觉得“孤苦伶仃”和有无依无靠的“广场恐怖症”。
⑩鼓励使用残存视力。
志愿者要当他的“眼睛”,而不是做他的“手”——需要的是“借”你的眼并通过嘴翻译给他,而不是替他做他能做的事。
(3)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的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①目光与神情志愿者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