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生活【一二单元知识点】

哲学与生活【一二单元知识点】

2014~2015年政治学科知识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3.哲学是哲学家根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哲学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VS不可知论)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8.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论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顺应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认识论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断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易错知识点】
1、哲学都是正确、科学的,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

(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6、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7、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任何现象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8、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9、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10、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1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缺乏正确意识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存在的)
1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3、正确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错误的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

(所有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
14、认识既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书本。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5、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