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铅中毒诊疗指导资料

铅中毒诊疗指导资料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疗规范一、理化特性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

原子量207.21,密度11.34g/cm3,质软,延展性大,在常温下即可轧成铅皮、铅箔。

熔点324.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冒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Pb2O),凝集为烟尘。

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氧化为氧化铅(PbO);温度升高到接近450℃时进一步氧化成三氧化二铅(樟丹,Pb2O3),至450℃以上时形成四氧化三铅(Pb3O4)。

金属铅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碳酸和有机酸。

铅的化合物很多,常用的有:一氧化铅(黄丹、密陀僧)、四氧化三铅(红丹)、二氧化铅、碱式碳酸铅、碱式硫酸铅、硫化铅、硫酸铅、铬酸铅、醋酸铅、砷酸铅、硝酸铅、硅酸铅、碱式亚磷酸氢铅。

二、接触机会常见的职业性铅接触行业有:铅矿开采及冶炼;蓄电池行业;制造含铅耐腐蚀化工设备、管道、构件等;交通运输业;制造放射线防护材料;印刷行业;电力与电子行业;军火工业;化工行业;食品行业。

铅化合物接触行业有:油漆、颜料行业;塑料工业;橡胶工业;农药工业;玻璃、景泰蓝、陶瓷工业等。

三、毒代动力学1、吸收铅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

一般不经皮肤吸收。

有机铅如醋酸铅可有少量经皮肤吸收。

铅经呼吸道吸收较为迅速,吸入的氧化铅烟约有40%吸收入血循环,其余由呼吸道排出。

铅尘的吸收取决于颗粒大小和溶解度。

消化道摄入的铅化合物约有5%~10%通过胃肠道吸收。

缺铁、缺钙及高脂饮食可增加胃肠道对铅的吸收。

2、分布进入血液的铅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在血浆中。

血浆中的铅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形成磷酸氢铅。

血循环中的铅早期分布于肝、肾、脑、皮肤和骨骼肌中,数周后,由软组织转移到骨,并以难溶的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

铅在骨内先进入长骨小梁部,然后逐渐分布于皮质。

人体内90%~95%的铅储存于骨内,比较稳定。

3、代谢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当缺钙或因感染、饮酒、外伤、服用酸性药物等改变体内酸碱平衡时,以及骨疾病(如骨质疏松、骨折),可导致骨内储存的磷酸铅转化为溶解度增大100倍的磷酸氢铅而进入血液,引起铅中毒症状发生。

4、排泄体内的铅排出缓慢,半减期估计5~10年,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尿中排出量可代表铅吸收状况。

少部分铅可随粪便、唾液、汗液、脱落的皮屑等排出。

血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乳汁内的铅也可影响婴儿。

四、发病机制由于铅是带正电的金属,对带负电的巯基具有高度亲和力,其毒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各个器官中与巯基有关的酶,其中受干扰最严重的是抑制呼吸色素的生成,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及细胞膜的运输功能。

1、铅对造血系统的损伤:(1)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卟啉是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受到一系列巯基酶的作用,由于铅对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的抑制作用,血中ALA增多,由尿排出;铅抑制粪卟啉原氧化酶,使血中粪卟啉Ⅸ增多,尿中排出粪卟啉增多;铅抑制亚铁结合酶,使原卟啉不能与二价铁结合为血红素,使血红细胞中原卟啉增多;并可与红细胞线粒体内含量丰富的锌结合,致锌原卟啉增加,结果由于卟啉代谢障碍而影响血红素的合成。

铅导致骨髓内纤维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能与铅抑制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使大量核苷酸蓄积在细胞浆内,并妨碍微粒体RNA 的降解有关。

(2)溶血:铅可激活红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钾增加,钠减少,钾逸出红细胞,至细胞膜崩溃,铅还与红细胞表面的磷酸盐结合成不溶性磷酸铅,使红细胞机械脆性增加,导致红细胞易于溶解、破坏,引起溶血。

2、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铅影响卟啉代谢,引起血内ALA增多,由于ALA 与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化学结构相似,ALA又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与GABA竞争突触膜上的GABA受体,影响GABA的功能,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神经行为学改变。

铅对中枢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还发现,铅能明显抑制培养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铅浓度越大越明显。

由于血红素是合成细胞色素的辅基,铅干扰血红素合成,导致脑内及周围神经内细胞色素C 浓度降低,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而干扰神经细胞的代谢,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铅接触者部分可出现神经-肌电图的异常改变。

3、铅对消化系统的损伤:铅可抑制肠壁碱性磷酸酶和ATP的活性,致太阳丛神经病变,引起肠壁平滑肌痉挛;或致小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引起肠道缺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发生腹绞痛。

由于铅主要蓄积部位是肝脏,肝损害多见于急性铅中毒,临床观察职业性铅中毒也可引起肝损害。

4、铅对肾脏的损伤:铅在体内软组织中的分布,以肝、肾组织内含量最高。

由于铅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可造成肾小管的损害,铅与线粒体膜蛋白结合,也可进入线粒体基质与氨基酸的某些反应基团结合,对线粒体中的几种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影响线粒体的功能。

急性铅肾病多见于儿童铅中毒,以损害肾近曲小管壁细胞为主,使肾小管再吸收障碍。

慢性铅肾病多见于成人职业性铅接触,病理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与细胞增生并存,早期临床表现很隐匿。

五、临床表现经口摄入大量铅化合物可致急性铅中毒,多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绞痛,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工业生产中急性中毒已极罕见。

职业性铅中毒基本上为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

随着接触增加,病情进展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患者可有头痛、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性情烦躁等。

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关节疼痛伴肢体远端手套、袜套样浅感觉障碍,重者则表现为“铅麻痹”,或因伸肌无力而出现“垂腕”,多以手为重,“垂足”临床已少见。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

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精神抑郁或狂躁、强迫妄想、幻觉、谵妄、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癫痫样抽搐,可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少数患者可有视乳头水肿,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增高。

2.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重者可出现腹绞痛,多为突然发作,部位常在脐周,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烦躁、冷汗、体位卷曲,一般止痛药不易缓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以上。

检查腹部常平坦柔软,轻度压痛但无固定点,肠鸣减弱。

少数患者可有肝大,但肝功能多无异常。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卟啉代谢障碍,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白细胞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

4.其它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交界边缘上可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即铅线。

部分患者肾脏受到损害,表现为近曲小管损伤引起的Fanconi综合征,伴有氨基酸尿、糖尿和磷酸盐尿。

少数较重患者可出现蛋白尿,尿中红细胞、管型及肾功能减退。

此外,尚可引起月经失调、流产等。

六、实验室检查1、尿铅:是反映近期接触铅水平的敏感指标之一。

国内认为尿铅与空气中铅浓度、血铅、尿ALA、EP、ZPP有显著相关,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

是观察驱铅效果的最后指标。

2、血铅:是反映近期接触铅的敏感指标,血铅浓度与尿铅、尿ALA、EP、ZPP及中毒程度呈正相关。

观察对象:血铅≥1.9umol/L(0.4mg/L);轻度中毒:血铅≥2.9umol/L(0.6mg/L)。

3、EP、ZPP 铅中毒或缺铁性贫血时二者可于血中存在。

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umol/L(2mg/L、2000ug/L);红细胞原卟啉(ZPP)≥2.9umol/L (13.0ug/gHb)。

4、尿ALA 因敏感性差,只作为与血、尿铅联合应用时的常用指标。

轻度铅中毒尿ALA≥61umol/L(8mg/L)。

5、尿粪卟啉(CP)中毒时呈现阳性,属非特异性指标。

6、其他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相关酶谱检查、神经-肌电图检查、脑电图及头颅CT、神经行为学检查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国家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分级标准:1、观察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尿铅≥0.34μmol/L(0.07mg/L、70μg/L)或0.48μmol/24h(0.1mg/24h、100μg/24h);b)血铅≥1.9μmol/L(0.4mg/L、400μg/L,);c)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μmol/L(0.3mg/L、300μg/L)而<3.86μmol/L(0.8m g/L)者。

2、轻度中毒:血铅≥2.9μmol/L(0.6mg/L、600μg/L)或尿铅≥0.58μmol/L(0.12mg/L、120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尿δ-氨基-r-酮戊酸≥61.0μmol/L(8mg/L、8000μg/L)者;b)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μmol/L(2mg/L、2000μg/L);c)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μmol/L(13.0μg/gHb);d)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μmol/L(0.8mg/L、800μg/L)或4.82μmol/24h(1mg/24h、1000μ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3、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腹绞痛; b)贫血; c)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4、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铅麻痹;b)中毒性脑病。

(二)鉴别诊断1、急腹症:铅中毒引起的腹痛症状易误诊为急腹症,应仔细询问病史及毒物接触史,相关辅助检查以区别2、其他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仔细询问慢性病史,如糖尿病病史等。

3、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贫血相关疾病鉴别。

八、治疗1.急性铅中毒(1)清除毒物:经消化道急性中毒者,立即用1%硫酸镁或硫酸钠溶液洗胃,以形成难溶性铅,防止大量吸收,并给硫酸镁导泻。

洗胃后可灌以活性炭,吸附毒物。

(2)对症与支持疗法:腹绞痛剧烈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注。

此外,尚可注射阿托品,口服钙剂及维生素C等。

(3)驱铅治疗:可用依地酸钙钠0.5~1.0g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4天为一疗程。

有中毒性脑病者不宜用二巯丁二酸口服。

2.慢性中毒(1)一般疗法:适当休息,给予合理营养、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

必要时可加用中药治疗。

(2)对症治疗:腹绞痛发作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肌内注射阿托品。

对缓解腹绞痛,治疗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病、贫血等最有效的疗法是驱铅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