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

nbh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健康(Health)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 ,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亚健康(sub-health)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病因(cause)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s):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疾病转归(prognosis):康复和死亡.主要取决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力量对比,治疗可影响疾病的转归。

康复(rehabilitation)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死亡(Death)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一个过程,包括频死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失钠>失水,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钠浓度<130mmol/L,也称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主要是细胞外液的减少,最大的威胁——循环衰竭。

脱水症(Dehydration):因组织间液量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下陷,婴幼儿囟门凹陷等体征。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失钠,血清[Na+] >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也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主要发病环节:ECF高渗,主要是ICF减少。

脱水热(dehydration fever):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因皮肤蒸发水减少引起的体温上升。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与水成比例地丢失(等渗液),血容量减少,血浆渗透压280—330mmol/L,血钠浓度130—150mmol/L均正常。

ECF减少血容量↓组织液量↓ICF变化不明显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也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细胞内外液量均升高,渗透压均降低,水潴留的主要部位是细胞内,对机体危害最大的是脑水肿。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

过多的液体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hydrops)或积液。

超极化阻滞(hyperpolarized blocking):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低钾血症(Hypokalemia):体内钾缺失,血[K+] < 3.5mmol/L,缺钾(potassium deficit)。

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以血浆[HCO3-] 原发性减少、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pH值在正常范围内,称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以血浆[HCO3-] 原发性增加、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以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Mixed acid-base disturbance) :同一病人体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不能同时存在!缺氧(hypoxia):由于组织氧的供应减少或对氧的利用障碍,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绀(cyanosis):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症。

钙反常(calcium paradox):用无钙溶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富含钙液灌流,反可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加重,称为钙反常。

氧反常(oxygen paradox):预先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称为氧反常。

pH反常(pH paradox):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加重细胞损伤,称为pH反常。

自由基(free radical):外层轨道上具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是指有氧衍生的化学性质比氧活泼的含氧物质,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单线态氧均属活性氧。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指中性粒细胞被多种因素激活时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又称氧爆发。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是指细胞内钙过量积聚,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及结构损伤。

黏附因子(adhesion molecule):是指细胞合成的、可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黏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在结扎动脉造成局部缺血后,再打开结扎的动脉,缺血区并无血液灌注,称为无复流现象。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是指心肌并未因缺血发生不可逆损伤,但在在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fever:即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37.5℃)时的病理过程。

set point:即调定点,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着与恒温器相类似的调定点。

OVLT(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即终板血管器,是指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体温调节中枢(POAH)的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可将致热原信息传入POAH。

fastigium:即高温稽留期,又称高峰或高温持续期,是指当体温上升到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后,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的调节时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上重要的凝血因子。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心泵功能下降的代偿和失代偿阶段。

心室顺应性(ventricular compliance):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dv/dp),其倒数即为心室僵硬度(ventricular stiffness)心室重构/心肌重塑(ventricular remodeling):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生性的变化。

向心性肥大(eccentric):长期压力负荷(后负荷)作用下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肌节并联性增生。

离心性肥大(concentric):长期容量负荷(前负荷)作用下,心室腔扩大较明显而室壁厚度增加较轻,肌节串联性增生。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的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至动脉氧分压(PaO2)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

按动脉血气呼吸衰竭可以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血症型(II型)。

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呼吸道阻塞或狭窄,气道阻力增加。

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又分为胸外与胸内阻塞2种。

外周性气道阻塞: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阻塞,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呼衰指数(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RFI):指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之比值,RFI=PaO2/FiO2。

正常值为500左右,反映外呼吸功能的总效率。

等压点(equal pressure point):呼气时,气道内压=胸内压的气道部位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因通气障碍引起部分肺泡通气严重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因类似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炎症、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等可使流经该部分肺泡的血液量减少,而通气相对良好,V A/Q比可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

CO2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PaCO2≥80mmHg时可引起定向障碍、肌肉震颤、嗜睡、木僵、昏迷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