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动。

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

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

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

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

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

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

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

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

“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

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

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

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

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

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

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5.[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42-244.[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122.[收稿日期]2009-01-21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赵凤柱1,韩小敏2(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

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

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

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

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甘草酸在抗病毒方面的前景良好,有其独特优势,但其抗病毒机制复杂,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6-8]。

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双花醇等。

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9]。

黄芩: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

文献报道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是其清热解毒功效的一个重要体现。

黄芩具有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S ARS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及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作用。

实验证明,黄芩苷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引起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 I V-1的复制,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10,11]。

金莲花:金莲花醇提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的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金莲花醇提物高剂量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质量,降低肺指数[12,13]。

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及临床实验治疗效果显著,其曾被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疾患,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的阿魏酰胺和皂苷类化合物3-O-β-D-吡喃葡萄糖醛基齐墩果酸苷和4,5-dihydr oblu menol具有较强的抗HBV活性,从化合物单体水平证明药用空心莲子草具有抗HBV活性[14]。

木犀草素: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从多种天然药物、蔬菜果实中分离得到。

目前发现主要存在于金银花、菊花、荆芥、白毛夏枯草、洋蓟、紫苏属、黄芩属等天然药物中和芹菜、甜椒、辣椒、落花生等蔬菜果实中,其它如橄榄油和红酒等植物产品以及野凤仙花、百里香草、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等也含有木犀草素。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四羟基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消炎、抗过敏、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临床主要用于止咳、祛痰、消炎等[15-17]。

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具有很强的抑制H I V病毒的作用,香豆素类目前已有多种具抗H I V病毒活性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天然抗H I V香豆素类化合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两大类。

返魂草的有效成分苯丙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咖啡酸对感染流感病毒的细胞中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18-20]。

蒽醌类化合物:大黄为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葸醌类,如大黄酸、大黄素等。

研究表明大黄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如艾滋病(A I D S)病毒、霍乱毒素、CVB 病毒。

虎杖是蓼科蓼属植物的根茎,国内报道虎杖中多种煾醌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如HS V-1、HS V-2、流感病毒、11型及9型埃可病毒、A9及B5型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14]。

萜类和挥发油:云木香中分离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木香烯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对人类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表现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莪术油是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根茎的挥发成分,莪术油中的活性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A1、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1]。

中草药中的其它成分如生物碱类、植物蛋白以及植物多糖在抗病毒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21]。

3 中草药的抗艾滋病病毒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抗H I V作用的中药,如甘草、大蒜、紫花地丁、穿心莲、金银花、巴豆、淫羊藿、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黄柏、鸦胆子、蒲公英、牡丹皮、黄连、菊花、单芽狗脊蕨、鸡血藤、朱砂七、金银花、夏枯草、牛蒡子、紫草、苦参、牡丹、女贞子等。

中药的提取物如洋栖菜、鼠尾藻、海带、褐藻、紫菜和裙带菜等藻类植物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均有抗H I V的能力。

姜黄中的姜黄素已成为国外许多学者公认的对H I V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

紫草素是紫草的活性成分,有望成为治疗H l V的新药物[22]。

目前,在植物来源的抗H I V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发现,从下列中草药中来源的9种类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抗H I V活性。

①从海藻、箬竹、海索草、香菇、夏枯草、紫花地丁、旱莲子草、翠叶芦荟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到的多糖类成分,主要是通过阻断H I V病毒与细胞的吸附来发挥药效。

②从栝楼、苦瓜、麝香、石竹、垂序商陆等植物中分离得到蛋白质类成分,是一类核蛋白体抑制蛋白。

它通过抑制核蛋白体的RNA来破坏正常染色体蛋白的合成。

从雪莲花、小花火烧兰、狭叶荨麻等植物中分离得到植物凝集素,则是干扰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

③从雷公藤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咔唑类生物碱、萘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里西丁类生物碱具有很好的抗H I V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