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好汉语口语课的一点感悟摘要:语音、词汇和语法是学习语言的三大要素,和学习英语一样,“听、说、读、写”也是学习汉语的基本技能。
而人与人之间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说”这一基本要素完成的,因而口语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他们掌握基本汉语口语。
本文从目前笔者对外汉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于如何上好对外汉语口语课进行了感悟和反思。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法一、我对对外汉语听力课堂一些问题的感受:这一段是我根据自己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写,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多,因此在教学当中会遇到种种问题。
现将遇到的问题大致归类,总结如下:1、口语课要求学生开口说话,而这个和学生自身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有的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愿意和老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因而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另一些学生则出于不好意思或其他文化方面的原因,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没有能够做到积极发言。
导致的结果就是只有部分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练习,而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师在讲课时有的时候没有充分掌握启发、引导学生的方法,没有很好的找到切入点,导致学生无话可说,上课气氛沉闷。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不知道如何去组织课堂,在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方面做的不足。
3、由于口语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进步比较缓慢,有的学生看不到进步,因而情绪上会有失落,产生挫折感,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关于上好对外汉语口语课的一点感想:汉语由于其表达形式复杂多变,若想学好汉语必须有说的练习过程,而口语又是汉语中难以掌握的一部分。
只要开口说,才能有充分掌握口语的希望。
通过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进行纠错,才能掌握汉语口语的规律,摆脱母语的干扰。
以下,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上好对外汉语课,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
1、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活动的安排者、课堂的管理者。
因此,教师首先应在教学前大致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了解课程的难度以及知否适应当前学生。
教师要从口语课的性质和课程地位把握这门课的节奏。
首先应该有一定合理的导入,对于所要讲的课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轮廓,要学生知道将要讲什么,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知识、适量的文字或图片提示来完成。
在讲课阶段,首先要提供正确的语音示,这是最基本的,同时在声调、韵、语气、停顿等地方也必须严加注意。
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示下,学生们的练习才是有效的。
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
其次在解释生词的时候,最好能通过旁征博引的诱导来引导学生自己悟出生词的意思,这样记忆才会更加深刻。
同时,因为是初级班,教师的语速应该比平时说话略微放慢,以方便学生理解。
在总的原则上,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严格来说,一堂成功的口语课,学生的听、说时间应不少于一节课的75%。
这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科学的组织教学,精讲多练。
另外,中国人往往重视读,重视背,其实其结果是学生仍然不会说出来。
“说”是指学生能够不借助任何媒介(如课本)通过自己思考,组合语言,将语言说出来,并能在不用场景中变换着使用。
这不是通过反复的阅读和背诵能达到的。
口语素材可以取自课本,也可以从周围环境中采撷,但要避免简单重复,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实现不了预期目标。
另外,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和管理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的表现而不是被学生控制。
因此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首先要予以表扬,但是不可用任由这些学生占据课堂上所有的发言机会。
教师需要在给学生更多发言机会的同时,关注不爱发言的学生。
在其他学生发言后,可以以“他说得很好,XXX,你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呢?”等方式要求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
在不打击爱发言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开口说话。
对于儿童班级,也可以采取小组计分竞争的方式鼓励大家积极发言。
2、实用性,趣味性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学完了没有利用价值,他们当然没有兴趣。
所以教学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体现实用性,我们就要设计不同的生活场景,在真切的场景中学习,他会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兴趣自然会提升起来。
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来分别进行不同手段的教学。
这个要求在分班时就应该考虑到。
例如有为研究汉语本体来学习的学生,有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商务学习者,也有想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生,还有短期旅游想要速成汉语的学习者。
对于这些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
对一个商务汉语学习者,如果过多去涉及汉语本体研究方面的知识或中国历史文化,实用性不佳,就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
为了实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就必须在备课方面下功夫。
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在课程容上尽量安排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安排课程的进行。
因此如果是需要长期带一个班级的话,第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除了讲解教材知识点,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
3、文化因素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影响:文化因素广泛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容中,这些都是汉语所特有的。
首先,文化因素在汉语语音中会有所体现,汉字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这种组成造成了汉语语音的一些独特组合,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往往在词义之外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汉语中的轻声和儿化也同样是充满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特色。
轻声可以用来区别词义,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地道”一词,可以指在地表下挖掘的通道。
也可以读作轻声,成为一个形容词。
如“他的普通话很地道”。
儿化音更是通过儿化的方式,除了表达词义,还兼具表达感情色彩的任务。
如:猫儿、猴儿、狗儿……这样的表达除了指称猫、猴、狗,还表达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其次,文化因素在汉语词汇中也有体现,文化和词汇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很多词汇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该民族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且在其他民族语言中不一定找得到对应的词语。
有时在跨文化交际中,指称这种不对称的事物,往往还会形成一些误会。
特别的,在口语课上,有些中文词句的发音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出现有歧义的空耳现象。
如果不加以注意,轻则导致学生哄堂大笑,重则导致文化冲突。
那么,关于文化方面,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在教授语音词汇的同时不忘适量教授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学到的汉语更加地道。
4、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会对于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在目前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的年龄、汉语水平、文化以及性格特征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年纪稍大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会试图努力跟上教师的节奏,课后也会主动来提问;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相对更有自信一些,更愿意开口说话;在性格方面,有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能够主动与老师互动,有的则较为腼腆,相对被动;另外国别也是一个区别因素,日国家学生虽然课堂上沉默寡言,但是可以看出是认真听讲的,记有很多笔记而且课后会单独找老师提问。
既然是大班教学,那么就应该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在做口语练习的时候,如果过于简单,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会感到厌倦;过于难又不适合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
因此,在设置课堂练习的时候,难度适中是一个必须把握的源则。
另外,有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总是主动回答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都让他来参与课堂练习,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就难以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求所有学生开口说话,把机会分配给每一个人,同时还不能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问题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加以解决。
5、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利用图片、语音和动画等来表达所要教的容。
容易提起学生兴趣,在记忆上也比较直观。
例如在解释颜色“深”和“浅”的问题上,只需要一组图片就可以清楚明确地表达出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义。
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省去了写板书和额外解释的时间。
特别是在口语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可以用视频和录音等方式,直观地让学生听到标准的发音并看到发音的口型,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模仿。
还可以重复循环播放,方便学生反复训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因此,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要点,运用多媒体软件的能力也应该成为评判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指标之一。
6、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会由于文化差异出现摩擦。
因此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包容机制,互相尊重。
中国教师和外国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理应是彼此包容、友好共存,而不可能像同文化交流那样把维系价值观的一致性作为目标。
交流双方应尊重对方的文化观,摈弃盲目的本民族文化优越感。
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方式为平等对话型,自我中心型或控制对方型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对于中国教师来说,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固然重要,但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更容易得到外国学生的信任,信任程度对交流有着极其复杂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和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我们无权要求外国学生向自己的文化体系靠拢,更不能强求他们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办事,但是却有可能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中,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逐渐向其靠拢。
当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改变对方,以使其与汉语文化群体的文化观念保持共同方向,而是要在交际过程中进行相互调整,降低发生障碍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就是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1] 对外汉语多媒体教学刍议新春[J]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8[2]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蔡绿[J] 学院学报2013.3[3]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体现王皓[J] 价值工程2013.3[4] 如何上好对外汉语听力课王雪融[J] 艺术科技2012.12[5] 试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主要容瑜[J] 艺术科技2013.8[6] 逆向式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王韬[J] 创新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