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刻画的几种方法文章是否能以情感人,往往取决于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否,而感情产生于人的心里,因此,着力刻画人物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为心理描写?先看下列习作片段:“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
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其实,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
其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直接描写,它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描写等;另一类是间接描写,它可借助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第一部分:直接描写第一类之一: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多出现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
可直接写“我”的想法、感受、打算等。
是我的感情、情绪的自然流露。
因为它类似于戏剧中的内心独白,所以又称独白式。
如:当我换上游泳装,投身在这碧海之中,我就感到整个身心都无比舒适。
那些使人烦恼的事,早已不知逃到何方。
亲切的海风抚摸着我,温柔的大海拥抱着我……我感到青春的活力属于这美妙亲昵的大海。
(这里直接写“我”在水中的惬意和快乐,突出心情阳光般地灿烂,是情绪的直接渲泄。
)再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简析:这是《最后一课》中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
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
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不过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
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可我连鱼叉也没有。
这条登多索鲨鱼是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的。
但是我比它更聪明。
也许并不,他想。
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
这段话是《老人与海》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老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形象。
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片段:“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怎样写把“紧张”表现出来呢?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
唉!都要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一般可以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第一类之二:幻觉描写幻觉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或思想感情。
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例如: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简析:这是《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鲁迅先生通过心理幻觉,描绘当时自己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再如:她急忙把整束火柴中剩下的那些都擦亮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在白天还要明亮。
祖母这次显得特别美丽和高大。
她把小姑娘抱起来,搂在怀中。
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去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和忧愁的地方去了——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
这段文字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的幻觉进行描绘。
小女孩无衣无靠,形影相吊,缺吃少穿,受尽苦难。
这种心理是她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真切写照。
如果要对这段文字添上幻觉描写,该怎样进行?“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示例: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
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脸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第二部分:间接描写人物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其它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间接心理描写。
这种手法不仅能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还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力。
一般说来,人物心理间接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间接描写第一种:神态表情神态揭示。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
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写中年闰土的神态: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
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
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所以开始不敢作声,后来又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
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间接描写第二种:行动反应行动反映。
俄国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往往能传神地体现出人物的心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因为孔乙己自以为是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
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
“排”这一典型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
(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将去。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简析:这是《范进中举》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为因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女婿治疯,打了他一个嘴巴,那细微的动作“颤”,则将此时胡屠户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再来看刚才那个片段:“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如何给它加上相宜的“动作”?可以这样添改: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
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这里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欲看而不敢看的矛盾心理。
间接描写第三种:言语透露语言透露。
古语云:“言为心声。
”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出不同的话,恰恰透露出人物真实的内心。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对比刻画“母亲”的心理的: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
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话语,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间接描写第四种:目光传情目光传情。
眼睛是人类灵魂的窗户,目光可以传递各种信息,有时甚至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例如:《我的老师》中“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老师将要离我而去,往日的良师益友将要分别,内心一种依恋之情涌上心头。
间接描写第五种:泪水表达泪水表达:泪水往往是人物内心情感暴发的高潮,也是真情实感表露的源泉。
它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让读者的情感也随之滚动、跳跃、共鸣。
例如《背影》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与父亲离别,许久未见,内心牵挂之情,早已塞满了我的心,父亲的背影在儿子的泪光中摇曳,要问儿子的思念之情有多深,泪水代表儿的心。
间接描写第六种:服饰显示服饰显示在一定的环境中,服饰可以起到暗示心情的作用。
例如:《最后一课》中关于韩麦尔先生服饰的描写是这样的,他“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在这异常的服饰上,我们不难窥视出韩麦尔先生对故土的挚爱,以及因国土沦丧而痛苦得无以言状的心情。
间接描写第七种:环境衬托环境衬托。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总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
因此,特定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往往是人物心理的折射。
不同的心情看相同的景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随主观感受选择景物。
把这些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如: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简析:这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个片段。
前后两处的环境描写,分别展示了菲利普一家在见到于勒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轻松愉快和失望沮丧)深秋之时,夜凉如水,真有点儿“凉露霏霏露沾衣”的感觉。
长空里,纤尘不染。
圆圆的月亮很洁净,挂在树梢上,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清水刚刚洗过一样。
香盘河波光粼粼,如涌动着一河月亮。
我们沿着长满杨柳的河堤走着,时而走在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
——《有月亮的晚上》这段文字,作者抓住秋夜洁净的圆月、波光粼粼的香盘河、长满杨柳的河堤,一路环境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衬托出了师生踏月上学愉悦的心情。
试着给先前的例段加上环境描写:“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例文: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
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
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综合练习一:“我心里十分紧张,很担心爸爸回来骂我,一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我就感到害怕,真希望我能逃过这一劫……”这是一位学生在《家长会的启示》一文中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