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020/11/14
20
早后除极( EAD)与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多见于心 率慢、心肌细胞复极过程显著延长等情况,由于Ca2+ 内流增多引起。
2020/11/14
21
迟后除极(DAD)与触发活动
迟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或接近完全复极时,是细胞内 Ca2+过多诱发Na+短暂内流所引起。发生在心率快、强心 苷中毒、心肌缺血、细胞外高钙。
2020/11/14
22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
(1)促进或加速复极(缩短APD) (2)抑制早后除极的内向离子流或提高阈电位;
减少迟后除极
减少Ca2+、Na+内流发挥作用。 钙拮抗药和钠通道阻滞药有效。
2020/11/14
23
改变膜传导性取消折返
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心动频率、节律的异常。
心律失常概述
1.分类
(1)缓慢型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可用阿托品、异丙 肾上腺素治疗。
(2)快速型心律失常
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②室性早搏、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2020/11/14
2
2.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某些促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的药物有此 作用,如苯妥英钠。
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变成双向传导阻 滞,取消折返激动。
某些抑制Na+内流的药如奎尼丁有此作用。
2020/11/14
24
二、冲动传导障碍——折返形成
折返激动 指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 反复运行的现象(reentry)。这样,一 个冲动就会反复多次激活心肌,引起快速 型心律失常。
②非自律细胞出现自律性;
(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2020/11/14
16
自律性异常
决定自律性的因素 最大复极化电位 自动除极速率(坡度) 阈电位水平
2020/11/14
17
降低自律性
①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②减慢自动除极速率; ③上移阈电位; ④延长APD。2020/11/14来自18降低自律性
b-受体阻断药 钠、钙通道阻断药
著,从而取消折返。
促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性,防止 折返的发生。
药物的作用取决于细胞所处的状态,在不同条件下, 药物都能发挥促使ERP均一的效应。
2020/11/14
29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
及药物分类
2020/11/14
30
一、抗心律失常药基本作用机制
抗冲动形成异常
⑴ 降低自律性 ⑵ 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80 mV
2020/11/14
-40 mV
0 mV
12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对刺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膜电位复极到 -50mV~ -60之前 •反映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 间 •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短变化相应
2020/11/14
减少或取消折返激动
⑴ 改变传导性 ⑵ 改变APD和ERP
2020/11/14
31
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轻度阻滞钾通
道,延长复极
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降低自律性 Ⅰ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明显减慢传导
2020/11/14
32
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Ⅲ类 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2020/11/14
25
折返传导通路的形成
2020/11/14
26
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症
2020/11/14
27
2020/11/14
28
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
绝对延长ERP:延长APD、ERP,以延长ERP更为
显著(延长Na+通道恢复开放所需要的时间)。
相对延长ERP:缩短APD和ERP,但缩短APD更显
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APD及ERP。
Ⅳ类 钙拮抗药
阻滞L-钙通道,抑制Ca2+内流。
其他类:腺苷
2020/11/14
10
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自律性,4相自动除极(快反应-If;慢反应Ik减小和If、Ica增加)。
传导性:0相上升快,振幅大,传导速度就 快;反之,则传导减慢(快反应-钠通道活性; 慢反应-钙通道活性)。
兴奋性:0相初级时可兴奋的钠或钙通道数目
2020/11/14
11
Na+ 通道激活及失活过程
参 的与 主动 要作 的电 离位 子不 电同 流时
相
9
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快反应电活动 心工作肌和心室传导系统 细胞的膜电位大(负值较大) 除极速率快,传导速度也快 其除极由Na+内流所促成
慢反应电活动 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膜电位小
(负值较小) 除极慢,传导也慢 除极由Ca2+内流促成
2020/11/14
13
2020/11/14
14
心律失常发生电生理学机制
原因:⑴ 冲动形成障碍 ⑵ 冲动传导障碍 ⑶ 二者兼有
2020/11/14
15
一、冲动形成障碍
(1)自律性异常(↑)
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或最大舒张电位的改变都 会使自律性异常,引起心律失常。 原因:①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2)物理治疗:起搏器、心脏复律、导管消融术
和外科手术等。
3. 结果
药物治疗只能改善,亦可引起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对某些类型心律失常可达到根治作用。
2020/11/14
3
2020/11/14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心 电 图
4
2020/11/14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心 电 图
5
授课内容
正常心肌电生理学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2020/11/14
6
第一节
正常心肌电生理
冲动的启动与传导 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2020/11/14
7
导心 脏 电 活 动 的 起 始 和 传
2020/11/14
8
2020/11/14
2020/11/14
腺苷、Ach
钾通道阻滞药
19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后除极: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所发
生的除极,包括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呈振荡性波动,膜电位
不稳定,当后除极振幅继续增高达到阈水平时, 可引起重复异常冲动发放,这种异常冲动发放称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连续触发激动可 形成阵发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