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名帖欣赏
作者:米芾来源:拙风文化网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纸本行书29.1×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
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米芾《道林诗帖》纸本行书30.l×4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米芾《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29.8×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24.7×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
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
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
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
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
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
张颠(癫)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
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
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高闲而下。
但可悬之酒肆。
(*)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清和帖》行书纸本28.3×3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
纸本,行书八行,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
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
“清和帖”是米芾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释文:芾启。
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
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
馀惟加爱、加爱。
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米芾《向乱帖》又称《寒光帖》淡黄纸本行草书27.3×30.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乱帖》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
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
此帖书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释文:向乱道在陈十七处,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恶诗奉承。
花卉想已盛矣。
修中计已到官。
黻顿首。
米芾《值雨帖》行书纸本25.6×3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释文: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米芾《彦和帖》行草书纸本30.1×42.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信札一则。
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释文:芾顿首启。
经宿。
尊候冲胜。
山试纳文府。
且看芭山。
暂给一视其背。
即定交也。
少顷。
勿复言。
芾顿首彦和国士。
本欲来日送。
月明。
遂今夕送耳。
米芾《伯充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行草书。
纸本。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信札一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
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因是信札,米芾写来十分随意,但扎实的功力使这件小札也体现了用笔迅疾、力沉奇倔,欹侧取势而无霸气,转折间多机巧锋芒,笔势放的开,收的住,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李之仪评米芾:“超轶绝尖,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经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伯充台坐。
米芾《闻张都大宣德尺牍》又称《河事帖》行草书纸本29.4×3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者。
傥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
芾再拜。
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
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
向下则无水头。
此理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