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景观设计规划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原理1.市点状景观设计——小型公园绿地缘起——何谓“口袋公园”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

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在不同国家,口袋公园又被称为迷你公园、绿亩公园、袖珍公园、小型公园、贴身公园等,面积多在 1 万平方米以下。

口袋公园:纽约佩雷公园公园占地 390 平方米,为喧哗的都市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城市绿洲。

园中谨慎地使用跌水、树阵广场空间、轻巧的园林小品和简单的空间组织。

公园的亮点是 6 米高的水幕墙瀑布,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

瀑布制造出来的流水的声音,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公园三面环墙,前面是开放式的入口,面对大街。

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为当地居民服务。

口袋公园对于高楼云集的城市而言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同时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

它们是由一块空地或被遗忘的空间发展起来的。

国外许多口袋公园是社区组团、私人实体或基金会利用这些空间建成,为当地的邻里使用。

规模小,对于口袋公园的规模,学界目前没有明确界定。

根据经验,美国口袋公园占地多在 800-8000㎡之间,参考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面积最小公园的规定,一般认为口袋公园的规模在400-10000 ㎡之间。

功能“少” 区别于综合公园的多功能,口袋公园的使用者主要从事的是简单而短暂的休憩活动,如饭后的散步、小坐或儿童的游戏等。

功能“少”并不是功能单一,而是结合本地使用者的需求极具针对性。

人性化尺度口袋公园中使用者的活动多以日常、高频率的活动为主,这要求公园内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们日常使用的尺度习惯。

同时,在高强度开发区中“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以自身更亲切的尺度去缓解高密度建设对人们所形成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多样化场所口袋公园多存在于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承受大量的人流,因此需要尽可能设置多种功能相互支持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

场所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公园里多样化的活动。

社会性突出口袋公园依赖本地人口的使用,可达性要满足使用者可以通过步行而很快到达,并承担大量本地人口的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

和传统公园相比,口袋公园要求设计师更加了解社区的组成关系和使用者的需求习惯。

口袋公园主要功能:口袋公园能够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作为城市公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 实现城市公园对人的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功能,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

作用:适应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形成绿色斑块状城市公园系统,支持绿色开放空间的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和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支持绿色开放空间的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口袋公园并没有严格的设计标准,但根据成功的设计 2.国内口袋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目前国内口袋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规范中,最小的公园类型是服务半径为0.3~0.5k ㎡的小区游园。

这类小型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场地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提供足够舒适的活动场地”来满足人们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

场地设计和设施配置往往不能满足周边使用者的休闲游憩需求。

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大、工作方式的变化、精神压力的加剧,我国的城市居民将越来越需要这种可以天天享受、伸手可及的小型公园绿地来进行放松和休闲。

上海创智公园(3GATTI )业主:瑞安地产花草树木 服务于 成年人的休息场所 服务于 儿童的 游戏场 所 识别性 强的标 识:壁 画、名字 、 图案运动场 地或篮 球架 可开展 集体活 动的大 空间3.城市面状景观设计3.1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1)综合性公园设计包括以下内容:一、综合性公园的主要活动与设施内容二、综合性公园出人口的安排三、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四、综合性公园的景色分区五、公园的游人容量六、综合性公园中园路的布置七、综合性公园中场地的布局八、公园中地形的处理九、公园中的建筑十、给排水设计十一、公园中植物的种植设计(2)综合性公园的主要活动与设施内容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3)综合性公园出入口的安排(一)公园出入口的类型公园出入口一般分为主要出入口(1 个)、次要出入口(1 个或多个)、专用出入口(1—2 个)。

主要出入口应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游人主要来源方位以及公园用地的自然条件等诸因素协调后确定。

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城市主要道路和有公共交通的地方,同时要使出人口有足够的集散人流的用地;与园内道路联系方便,并使城市居民可方便快捷地到达公园内。

次要出入口主要为附近居民或城市次要干道的人流服务,以免公园周围居民需要绕个大圈子才能入园,同时也为主要出人口分担人流量。

次要出入口一般设在公园内有大量集中人流集散的设施附近。

如公园内的表演厅、露天剧场、展览馆等场所附近。

专用出入口是根据公园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为方便管理和生产及不妨碍园景的需要,多选择在公园管理区附近或较偏僻不易为人所发现处,专用出入口不供游人使用。

(4)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了合理地组织游人开展各项活动,避免相互干扰,并便于管理,在公园划分出一定的区域把各种性质相似的活动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使用功能和特色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功能分区。

根据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和功能需要,一般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文化娱乐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公园管理区等(6)公园的游人容量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7)综合性公园的园路布置根据性质和功能分3级或4级道路主要园路(主干道)3-7 米次要园路(次干道)2-3 米游步道 1.2-1.5 米常见的变形园路园桥步石汀步(4)踏步(8)综合性公园中场地的布局公园中铺装场地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的布局要求,确定各种铺装场地的面积。

铺装场地应根据集散、活动、演出、赏景、休憩等使用功能要求做出不同设计。

内容丰富的售票公园游人出人口内、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指标以公园游人容量为依据,按500㎡/万人计算。

安静休憩场地应利用地形、植物与喧闹区隔离。

演出场地应有方便观赏的适宜坡度和观众席位。

公园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

由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

(9)公园中地形的处理公园地形处理,应以公园绿地需要为主题,充分利用原地形、景观,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景观骨架。

结合公园外围城市道路规划标高及部分公园分区内容和景点建设要求进行,要以最少的土方量丰富园林地形。

在公园出入口已确定、公园分区已规划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整个公园的地形设计。

无论规则式、自然式或混合式园林,都存在着地形设计问题。

地形设计牵涉到公园的艺术形象、山水骨架、种植设计的合理性、土方工程等问题。

从公园规划的角度看,地形设计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公园为造景的需要所要进行的地形处理。

(10)公园中的建筑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层数以一层为宜,起突出主题和点景作用的建筑,高度和层数都要服从景观需要。

游览、休憩建筑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2.0m,亭、廊、花架、敞厅等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公用的条凳、坐椅、美人靠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

平均每公顷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量最低不得少于30个,最高不得超过150个,分布应合理。

厕所等建筑物的位置应隐蔽又方便使用。

面积大于 10hm2 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 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m2 者按游人容量的 1.5%设置。

男女蹲位比例为 1-1.5:1。

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250m;各厕所内的蹲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公园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

(11)公园中植物的种植设计突出公园的植物特色,注重植物品种搭配全园的常绿树与阔叶树应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在华北地区常绿树占 30%—40%,落叶树 60%~70%;华中地区,常绿树 50%—60%,落口十树 40%。

50%;华南地区常绿树 70%—80%,落叶树20%—30%,这样做到四季景观各异,保证四季常青。

公园植物规划应注意植物基调及各景区的主配调的规划全园在树种选择上,应该有 1 个或 2 个树种作为全园的基调,分布于整个公园中,在数量上和分布范围上占优势;全园还应视不同的景区突出不同的主调树种,形成不同景区的不同植物主题,使各景区在植物配置上各有特色而不相雷同。

植物规划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四季景观和专类园的设计是植物造景的突出点注意植物的生态条件,创造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4.城市自然保护地景观设计①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②土地资源的保护;③地质矿产资源的保护:包括地质矿产资源和自然历史遗迹的保护;④水资源保护;⑤自然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⑥生境保护:城市自然保护中的生境主要是指保护城市中有价值的生境,改善现有开阔地上野生生物生存条件,在有特定需要的地区创造生境。

城市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山地自然保护、湿地公园设计5.城市带状景观设计——滨水绿地城市水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生态学研究领域,景观的功能指不同的景观元素之间通过水文流、物种的运动、粒子流以及人类的干扰活动而发生的流动,生态过程的发生(景观功能)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

对水生态系统而言,水文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决定了河流横向范围内的自然系统。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