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规则危机07经济学李琦20071041150指导老师:刘帆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规则危机【内容提要】现在,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互相渗透正在不断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正在不断变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阐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下面临的规则危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规则产业保护【正文】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一词就被西方传媒钢钒运用,成为涵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各方面的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行为的共同用语。
1990年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正式首次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i,然后这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政界和学术界被广泛应用。
不过,国内外学者对这概念从各自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法国学者雅克·阿达(2000)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
我国学者李琮(2000)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而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ii,是国际分工和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展,是各国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日益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的状态和趋势。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
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
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
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
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最大限度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中价格和利润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引整个75%的投资。
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由80年代的25%逐渐上升,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事实上,对中国来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事实上仅仅是诸多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之间的比例实在悬殊。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经济最大化为目标;但各国的经济努力,包括对全球化目标的认同,归根到底还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
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制定游戏规则,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
当今世界贫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
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则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
3%、肉类和水产品的5%。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地区消费有显著增加,非洲的消费却减少了20%。
事实上,虽然中国如今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庞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和诸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处于弱势地位。
诸多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借用游戏规则吸取中国制造的财富,一方面又用中国商品便宜对他们国家的就业造成冲击为借口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端端的打得好主意。
总的来说,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规则危机主要有:(一)金融规则危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
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中国尤其如此。
首先,中国缺乏高端的金融管理人才,难以与西方传承数百年的金融财阀恩抗衡;其次,中国金融立法并不健全,有利热钱投机;最后,中国金融执法不严,或者进一步说,大量的金融蛀虫的存在导致海量的国有资产非正常六十。
另一方面,金融业也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
金融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贸易、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同时,金融交易量大而且创新快。
当前世界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天1。
5万亿美元左右。
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
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
中国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
总之,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如果金融市场在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制度健全的条件下开放,中国必将面临不断扩大的金融风险。
正如保罗。
肯尼迪指出:“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和通讯革命比以前更加广泛深入,将造成不稳定,破坏国家间关系。
现在很难说我们更加复杂的政府控制是否能够应付金融动荡的风险。
这种风险产生于每天24小时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易,而交易额已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
”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可交易性大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导致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但是一有任何细微变动,这些资本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撤离,造成这些国家的支付困难,从而出现金融危机。
目前世界上存在高达1。
5万亿短期资本。
它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到处投机造市,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安全。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看,中国不得不承受非公平待遇毋庸置疑,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利益,有的还是在中国缺席的时候制定的。
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中国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
中国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的确不公平。
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有强制力,更有主导权。
马丁。
舒曼在其<全球化陷阱)一书中写道:”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
”“西方经济强国的德国尚有这种无奈,中国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了。
二战结束以后所建立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之上的。
但是随着一些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加入,关贸总协定在某些具体协议和条款中也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
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的问题上,关贸总协定沿用了美国的做法。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加入开创了GATT历史上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性做法的先例iii。
紧接着,1975年,在美国对波兰“高尔夫车”提起的反倾销诉讼中,波兰的国内市场价格被西班牙的数据所替代,这个案件同时开创了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引入非市场经济国家概念的先例。
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源自1999年我国和美国所签署的入世双边协议。
在中美人世协议第15反倾销和补贴方法条款中,明确规定:“美国和中国同意美方将来碰到反倾销个案时可以维持美方现时的反倾销方法,而毋须遭遇法律挑战。
这个条款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15年内维持有效。
也就是说,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采用对中国不利的反倾销规则,继续维持人世前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的机制。
1而这只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所遭遇的规则问题的一个小角落。
如果把每一种产业布局看做一条河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产业基本集中在上游的资源和中游的粗加工上,而最具利润的下游深加工和产品营销环节往往是掌握在诸多的跨国公司手里。
无形之中,我们的矿产资源和工人产出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巧妙的手段不断剥削。
(三)救济全球化对我国到来的负效应经济全球化机制对我国产生了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这里主要来探讨负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同一个竞争舞台开展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从价格竞争来看。
根据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各国的社会劳动通过国际交换而成为世界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相应的,各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它们在各国国内的不同量的价值,在国际交换中转化为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为国际价格。
这种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内价值是不同的,它不是由一个国家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一切有关国家生产该种商品消耗劳动的平均单位所决定的。
由于每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不同的,这样,一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就变成了个别价值,并与在世界市场上自然形成的国际价值相对立。
那些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其商品国内价值(个别价值)必然要低于国际价值或国际价格,因而在世界市场上以国际价格出售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因此,各国为了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就必然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管理、市场制度、人才和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