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掌握不同时期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措施、影响;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 二、复习建议:1、内容上要抓两条线索: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应对的态度、政策措施、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方法上,要注意横向和纵向联系。从纵向看,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中国应对态度、政策措施、影响的差异性;从横向看,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不同阶段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影响,注意与典型国家的横向比较。 3、观点上,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分析相关的历史现象。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导入。 (二)目标和复习建议展示 (三)专题复习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历程 (1)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历程: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通过新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人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第四阶段,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深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制度推动全球化的深化发展。 2、中国在全球化不同时期的应对: (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时期 (投影展示资料)1、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成祖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相似之处。(禁民间船只出海,海禁闭关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评价。(曾起民族自卫作用,但失去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文明契机,逐渐落后于世界) 学法指导:评价=【两点论(进步+局限 、主观+客观)+重点论】+(经济+政治+文化)+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影响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B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属于概念型选择题:特别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准确。B 归纳完成下表: 阶段 对应中国的时期 新航路开辟后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政府应对当时趋势的政策 开始形成 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 ①时期殖民搔扰和侵略;②物质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和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 闭关锁国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时期 (投影展示)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1年中国奕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
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奕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但他要驳倒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材料二:1868年日本明治新政府建立后,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即: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摘自选修一《明治维新》) 材料三:20XX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我国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有关。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与明治新政府、今天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态度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晚清政府有分歧:部分被迫学西方技术,洋务运动使近代化起步;绝大多数抵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明治新政府:主动参与。独立,农业国变工业国,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强国。③今天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综合国力增强,生活丰富,国际地位提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和今天中国政府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 (原因:①清政府腐朽愚昧;自然经济占主体;“天朝上国”思想。 ②今天中国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推动;科学理论的指导。) 归纳完成下表: 阶段 对应中国的时期 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政府政策的变化 初步形成 清朝中后期 19世纪六七十年化:略 被迫开放,被迫顺应近代化进程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
世纪初:略 (3)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 (投影展示)4、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GDP增长率02年8%,03年9.1%,04年9.5%。04年外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贸额115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活
材料三:中国成为“世界垃圾场”:全球七成电子洋垃圾流入中国。处理手段极原始,只能通过焚烧、破碎、倾倒。 材料四:珠三角上千家鞋厂破产,万余台资、港资工厂关门。山东青岛,07年上百家韩资企业卷款裸逃。08年企业破产潮正波及全国··· 请分析每则材料各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材料二反映了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三、四反映了全球化对中国挑战。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①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参与21世纪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政策,中国被动接受的局面,维护自身利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弊:但也对中国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会使国内一些商品、企业、产业(农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甚至受到冲击。③对策:改革开放、科教兴国、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知识迁移:在新旧格局转换和经济全球化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1)机遇: ①国际政治环境:世界形势走向缓和,亚太地区相对稳定,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外部条件. ②国际政治地位: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增强了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 具体表现: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保持密切的关系;中国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着更加健康发展的主干力量. ③国际经济环境:多极化经济结构和国际间的竞争,使中国的对外经济有回旋余地。 (2)挑战: ①政治: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与“和平演变”战略的压力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新的考验。 ②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导致保护主义盛行,影响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当前国家之间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的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3)应对: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 ●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 创造知识资源。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 对话。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四)小结: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阶段 关键因素 对应中国时期 中国政府的对策 政府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认识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时期 新航路开辟 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 闭关锁国 失去发展契机 必然性、双刃剑、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努力建新秩序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清朝中后期 被迫开放 消极性:
客观进步性 最终形成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国力增强,地位提高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的挑战,处于更加不利地位。 (3)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四、课后作业: 1、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个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竞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C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 D.中国热爱和平,西方国家则热衷于海外扩张 2、“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诗人诉说了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屈辱历史。下面的历史要素组合中,反映第一块领土被侵占的是C ①台湾 ②澳门 ③香港 ④英国 ⑤荷兰 ⑥葡萄牙 ⑦1624年 ⑧1840年 ⑨1553年 A.①⑤⑦ B.②⑤⑨ C.②⑥⑨ D.③④⑧ 3、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可能是:D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4、新时期,我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B ①对外开放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加入WTO 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中新网20XX年6月17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说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为很多发展中国家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困局,如果拒绝进入或者被拒绝世界经济体系,那么国家就会停留在不发展状态;但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如果没有能够发展出健全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制度,那么发展的财富就会被国际资本所掠夺。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D A、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与是挑战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对发达国家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