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1.中医康复的三观: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2.中医康复核心技术:生命力为本,功能为用,整体疗法,调动自组织能力3.康复、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的组成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或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
特点:功能取向,跨科干预,社会性强。
组成: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4.康复范畴、康复服务方式、康复服务对象康复范畴:各种措施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共同构成全面康复。
康复服务方式: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障碍者。
5.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后遗症。
6.功能障碍分类: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残障7.康复的最终目标: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8.康复措施: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
9.全面医学:保健、预防、临床、康复医学10.康复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康复评定1.康复评定定义:是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2.肌张力及肌力评定肌张力定义: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痉挛和强直。
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P34):手法快速PROM评定(轻、中、重—后1/4、1/2、前1/4);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肌力定义: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的力量。
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检查。
测量工具: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和等速测力计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P24):0—5级(肌肉收缩、关节运动、抗重力、抗阻力)3.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
关节活动度分类: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AROM和PROM)常用测量工具:通用测角器,方盘量角器,电子类量角器理解ROM异常的常见原因(P19):关节本身疾病和关节外疾病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P20-P21):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日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
分类:(1)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BADL or PADL)(2)工具性日常生活(IADL)常用的ADL评定量表:(1)BADL量表:Barthel指数(BI)、独立生活能力评定(FIM)、Katz指数(ADL指数)、PULSES评定、Kenny自理评定(2)IADL量表:功能活动问卷(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DRS)、功能状态指数(FSI)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P45)ADL评定实施方法: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评定法(口头询问和问卷询问)5.步态分析,步态周期,熟悉常见异常步态原理步态分析:利用力学概念、分析手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的方法。
步态周期: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每个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站立相)和摆动相(迈步相)。
步态周期功能:承受体重、单肢站立及向前迈步。
异常步态原理:肌痉挛步态:偏瘫步态截瘫步态(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肌无力步态:臀大肌无力(仰胸凸肚)臀中肌无力(鸭步)胫前肌无力(跨域步态)股四头肌无力(身体前倾,合并伸髋肌无力时,俯身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其他:蹒跚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或基底节病变)6.平衡功能: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为止,但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
平衡功能分类: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自动动态平衡和他动动态平衡)平衡反应:指但平衡改变时集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是人体维持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做出的保护性的反应。
平衡反应种类:一般平衡反应和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和跨步及跳跃反应)维持机制-三环节:正常的肌力、肌张力—适当的感觉输入(包括躯体感觉系统、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康复治疗技术1.物理疗法:使用力、电、声、光、磁和温度等物理因子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分类综合介绍、适应范围、常用运动疗法:分类:按照患者主动用力程度分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治疗作用: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适应范围: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脏器官、代谢障碍性疾病。
常用运动疗法: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技术、软组织牵拉技术、肌力训练技术、增强耐力训练技术、平衡能力训练技术、协调训练技术、牵引治疗技术、神经生理学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
3.关节活动技术:主要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利于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
4.关节松动技术:是指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的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作为治疗手段。
四级手法及其适应证:Ⅰ级:治疗师在病人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
Ⅱ级:治疗师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师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而不接触起始端。
Ⅳ级:治疗师在病人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
Ⅰ、Ⅱ级手法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手法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Ⅳ级手法用于治疗关节因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Ⅴ级手法主要用于撕开粘连。
5.软组织牵引技术:拉长关节周围挛缩或短缩的软组织,以增强其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治疗方法。
主动抑制:在牵拉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地抑制,此时进行牵拉的阻力最小。
这种牵拉主要用于肌肉的神经支配完整者。
6.肌力训练技术:治疗人员据患者肌肉现有肌力水平,分别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力运动的方式,通过对患者的肌肉收缩进行负荷以训练达到提高肌力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同肌力状态的训练安排:肌力0级:功能电刺激肌力1级:功能电刺激、肌肉等长收缩和助力运动肌力2级: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无重力位置抗阻力运动、减重运动和辅助运动肌力3级:抗重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肌力4级以上:抗阻力运动(等张运动、等长运动、等速运动)渐进抗阻训练:利用逐渐增加阻力来对肌肉进行等张练习的方法。
7.神经生理技术种类、熟悉神经发育疗法的种类、共同特点(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治疗顺序、治疗方法、工作方式)神经生理技术种类: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神经发育疗法的种类: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又称为PNF技术)共同特点: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治疗顺序:按照头一尾,近端一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
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
如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重视患者及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运动再学习(7部分、功能重组的条件是什么):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步行。
功能重组的条件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
BOBATH技术的理论基础、基本技术点(四点):灵活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和整体治疗。
关键点的控制、反射性抑制模式、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本体和皮肤刺激。
ROOD技术的基本理论、四个阶段、运动模式(八个);了解基本技术:(P88)理论:正确的感觉输入是诱发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出说需要的肌肉反应。
阶段:关节的重复运动阶段,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阶段,远端固定、近端活动阶段,技巧动作阶段模式:仰卧屈曲模式、转体或滚动模式、俯卧伸展模式、颈肌协调收缩模式、俯卧屈曲模式、手膝位支撑模式、站立模式和行走模式BRUNNSTROM理论基础-各种原始反射。
基本技术方法原理(P87)PNF技术-螺旋和对角线运动模式运动处方主要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和治疗矫正项目8.物理因子疗法电疗法分类: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低频电疗法:主要治疗作用、适应症(忽略)功能性电刺激定义:用电流刺激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及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已丧失功能。
中频电疗法:主要治疗作用、适应症(忽略)高频电的治疗作用:热效应【改善组织血液淋巴循环、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器官功能、治癌(高热作用)】和非热效应(急性炎症)短波、超短波的剂量分级及选择一、二、三、四级剂量:无温量、微温量、温热量、热量,适用于急性疾病、亚急性和慢性疾病、慢性疾病、肿瘤光波按波长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物理学效应(温热效应)超声波治疗作用:镇痛解痉;松解粘连,软化瘢痕;消炎消肿;刺激组织增生,加速骨折愈合;改善内脏器官功能;9.作业疗法(OT):定义,治疗作用,常用作业疗法定义:采取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使用工具或设备来进行作业训练,以增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促进发育,使患者达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学习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作用:1、增加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