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诗海拾贝》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诗海拾贝》课件

“活力”。)
• 5、“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 是_____?
• A、凄苦悲凉 B、沉郁浩荡 轻快自然
C、明丽斑斓 D、

(C)
• 6、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给我们展现了 怎样的一幅画面?
• (颜色) • (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 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 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 蝉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清风送来一阵阵稻花的清香, 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使人觉得 仿佛是在争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遥远的天边星辰稀疏,在 山前下起了轻微的雨。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作者简介】
(1226~1306以后)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 号兰谷,“元曲四大家”之一。初名恒,字仁甫。山西河 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 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 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与诸 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白 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 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 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 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 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 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
中心
• 本诗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 朗、清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 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了作 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天净沙·秋》(元·白朴)
1.“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
诵读诗歌
朗诵这首词,并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 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 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 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 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长期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 安史之乱中看到了许多国破后的惨象。 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广阔社 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风格多 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后人称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分别代表着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现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 世。
解题:春夜喜雨
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 心里很高兴。
重点字音 潜 qián 径 jìng 润 rùn 重 zhòng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时节:节令,节气。 当:正当、正值。 乃:于是,就。 发生:产生、出现。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悄悄地,不被察觉。 润:滋润。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词题之解
《目西江月》是这首词的曲牌名,不是题目,
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词按字数 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 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 为中调。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
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 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春夜喜雨
杜甫(唐)
走近杜甫
• 杜甫(712—770),唐代诗 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老”。唐肃宗时,曾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市)。他年轻时曾两度漫游中 国,后来在长安生活了十年, 穷困潦倒,晚年又在夔(kuí) 州等地居住了一段时期。后来 携带全家出蜀,病死在去湘江 途中。
骨髓的寒冷。整个村庄像是死了一般。头顶上匆匆而过
的几只鸿雁将硕大的影子投在了贫瘠的黄土之上,为这
般死寂增添了几丝活力。我揉了揉被风沙吹疼的双眼,
透过那若有若无的轻烟,忽然发现在黄村的不远处,也
有着青山与绿水,原本压抑的心情忽然明朗起来,视线
也随之变得更为清晰,竟又欣喜地发现原来身边也是一
派生机。白草,红叶与黄花,鲜明的色彩共同勾绘了一
我会背诵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会默写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还读《诗经》
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多用“赋比兴”的手法。 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 近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绝句,律诗)
采薇(第六章)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 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 而下的气象。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 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 在“路转溪头”后才忽然见到。
可以看出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 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 中怡然自得。
诗中情怀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 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 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 图。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 收之年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天净沙①·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 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 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 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思考
• 作者以“秋”为名,曲中哪些字、词能直 接点名秋意。
• 白草红叶黄花
思考
• 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 了哪些景物。
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微风吹拂着柔嫩的 杨柳,随风摇摆。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来:归来。 思:语气助词。 雨雪:下雪。 霏霏:雪花飘舞的样子。
现在我远征归来的时候,漫天雪花随风 飘舞。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通过“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与”的
情境 变化中,借景抒情表达了远征的战士对家乡,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 反对和厌恶之情。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 ”合成诗经 “六义”。
诗经 ·采薇(wēi)(节选)
昔我往矣(yǐ),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和“了”相同。 往:去、离开。指的是战士去远征。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秋风在空气中呼啸而过,卷起枯黄不久的叶子,
在那孤寂荒凉的村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落里,不住
地上升和下落。不远处的残阳如鲜血般红艳,却让人感
不到丝毫的暖意。天空像是裂开一道伤口,染红了过路
的晚霞。整个荒村被一阵淡淡的轻烟所包裹,朦胧间见
到村头有一棵老树,夕阳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天寒归
林的乌鸦零星地站在树杈上,凄凉的叫声给人一种浸透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 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 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 称为“苏辛”。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的 词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 村之时。
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农 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而伤 怀。
野径:野外的小路。径,小路。 俱:都。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红湿:指雨后有水珠的花朵。红,这里指代花。 花重:花儿由于沾上了雨水,显得沉甸甸的。 锦官城:今四川省成都市。因为古代成都曾经住过
织锦的官,所以又叫锦官城。锦,一种有花纹的 丝织品。
古诗今译
好的雨水仿佛知道时令节气, 一到春天它就会及时地来临。 伴随着微风悄悄地进入夜幕, 滋润万物细小得听不见声音。
思考
• 秋景为何在此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 • 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背景介绍
•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 后,蒙古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 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 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元世祖中 统二年(1261)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 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从此白朴抛弃妻子,弃家 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当官 的决心。这首曲子正是写于1261年,作者这年36 岁。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飞鸿、青山、绿水
思考
• 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这些景物中透着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 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 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 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活力生机。
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_色__彩___绚__丽___ 。
2.在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
子是( C )
A 孤村落日残霞
B 轻烟老树寒鸦
C 一点飞鸿影下
D 白草红叶黄花
• 4、第三句写的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 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 会到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