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姜涛,苏雪杨,陈其兵,吕兵洋(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成都平原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的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是西蜀人民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适应性的智慧结晶。

作为地方乡土聚落景观,川西林盘真实反映了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关系,具有园林美学、景观生态、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价值。

从川西林盘的景观形态、环境生态和社会文化等入手,分析其蕴藏的深厚人文内涵和生存智慧。

该研究有利于理解、保护和传承成都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地域文化,并对城乡融合的现代田园城市设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当代川西民居建设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川西林盘;成都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生存智慧Living Wisdom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PlainJIANG Tao,Su Xue-yang,Chen Qi-bing,Lv Bing-ya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611100,China)Abstract:The special nature and humanity environment of Chengdu plain gave birth to uniqu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This kind of landscape is a bank of wisdom about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land-use pattern.As regional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 is a real reflection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people.It owns much value in 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The paper explored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iving wisdom of Linpan in landscape patterns,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The research may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preserving and inherit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consideration in modern garden city desig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new rural communities planning and new western sichuan resident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Chengdu plain;rural settlement;landscape;living wisdom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乡村聚落营造经验,创造了多样性的承载特定地域农耕文化的乡村景观。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独特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历史文化传统正慢慢消失。

作为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川西林盘以其“随田散居”的形态和具有的景观、生态、文化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川西林盘随着川西农村人地关系的调整又面临着大量消亡的现实。

因此,深入探究川西林盘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生存智慧对于维护川西林盘的生态和文化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川西林盘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1川西林盘的内涵与现状问题1.1内涵川西林盘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基础,以田园、林院、宅院为构成要素,结合川西农业生产方式与家庭体系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川西的文化特征和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川西乡村单元生活空间,这些林盘景观单元与场镇、城市、中心城市有层次、有规律地镶嵌在川西平原广阔的自然基底上,共同构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川西人居环境体系[1]。

林盘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在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基础上,与都江堰灌溉水系共同构成了川西地区特有的农耕环境,是世界上唯一历经千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农耕文明区域。

林盘集地域生产、生活、景观于一体,构成复合型的人居模式,是西蜀地区农耕文化的体现。

这一生产、生活模式与川西平原的农耕条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对于维护成都平原的景观风貌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生存的艺术,林盘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有机的生命系统[2]。

林盘真实反映了西蜀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川西平原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性关系,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真实反映,也是川西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林盘作为农耕文明下西蜀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不仅给人带来丰产和希望,成为西蜀“天府之国”的重要物质保证,更是西蜀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蜀文化的重要体现。

林盘完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成都平原上均匀散布的丰富的聚落,犹如一个个田间小绿岛,镶嵌在广阔的川西农田基底中。

林盘的美是广阔无垠的大地农业景观,是宅、水、林、田的川西田园风光,是历史悠久的稻作生产、生活景观。

由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水源保证的成都平原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既为小型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又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空间,而林盘就是这个有机生命系统的子系统,维持着成都平原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

1.2现状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川西林盘聚落景观正在衰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导致林盘基本结构中的林和田发生较大变化,如林地结构由自然式转向规则式的调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代了传统的林盘居住模式,生活观念、家庭结构等的变化也使原有林盘难以满足新一代原住民的居住要求,导致大量“老龄林盘”和“空心林盘”的出现。

其次,林盘内部的恶劣环境和功能缺失。

如现有林盘建筑质量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林盘居住卫生环境差,缺乏相应的给排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再次,成都新农村建设“3个集中”的原则要求土地的集约化使用,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农村居住用地向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这也对林盘聚落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冲击。

如果不处理好城乡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开发与林盘保护的关系,林盘景观将面临衰亡甚至消失的危险[3]。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世界田园城市、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下,处理好林盘聚落保护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既能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聚落文脉,又能弥补林盘内部功能的缺失,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地域性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2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2.1美和实用的景观形态2.1.1空间模式从水平空间看,尽管川西林盘景观单元大小形态各异,但其却有着相同的聚落空间模式,即具有层次性和内向聚集性的居住模式。

其一般构成宅-林-田的空间模式,宅即林盘建筑,一般几户到几十户不等,成围合或半围合的复合型布局;林,即宅院外围的树木、竹林、菜地及其他农用地,不仅提供了生产生活材料,还将宅院与外界隔离开来,构成对外隐蔽,对内开敞的小环境,体现了藏与露、显与隐的平衡哲学观。

田,即林木外围的农田耕地,便于农民就近生产耕作和管理[4]。

从垂直空间看,林盘又分为树冠层、宅院层、稻田与地面层三部分。

林盘通过3个层次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大的树冠层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调节小气候,中层建筑则相对开敞有利于开展活动和空气的流通,底层则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能量供应。

2.1.2布局特点从林盘聚落的布局形态上看,其能够很好地对农田、水系、建筑、林地等进行有机梳理,构成有机分散和集中的“随田散居”的聚落景观格局;从宅院的布局形态看,林盘建筑主要有“一”字形、“L”形、三合院和四合院等形式,能够根据地形变化和实际需要创造出丰富的布局形式,这些都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与自然无所违,以自然有所用”的思想和哲学理念。

2.1.3规模尺度根据芦原义信对外部开放空间的研究,适宜步行者进行愉快的活动的距离不超过300m[5]。

尽管林盘单元的大小不等,但林盘间的距离基本在300m以内,是较为适合步行的[1]。

林盘建筑尺度适宜,密度小,高度多为一二层,建筑加上周围的外围林木半径多在30m以内,内部空间围绕广场(晒坝)进行合理的组织,构成了富有亲和力、小而紧凑的宜人空间。

2.1.4景观意象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是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6]。

川西林盘聚落景观的整体性强,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图-底对比越明显则越容易被感知。

以农田为底,宅院为图,两者之间以竹林为篱,生成一种稳固和谐的美感。

林盘空间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模糊性,如林盘里没有明确的路径,是由村民根据方便而形成的,其和林木一起构成了可开展各种活动的林下空间,又如林盘建筑中的院坝、天井或是宽阔的屋檐都成为了活动空间,可供劳动、嬉戏、邻里交往等[7]。

川西林盘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灰瓦白墙、茂林修竹、河渠纵横、美田弥望是其明显的特征。

对于村民来说,林盘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如乔木、晒坝、小径、水塘、亭子、桥梁、宗祠等都可能是构成场所归属感的重要元素。

2.2人地和谐的生态观从林盘聚落所在的成都平原大格局来看,其位于四川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整个岷江水系贯穿其中,符合传统聚落选址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

从林盘景观单元来看,林盘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符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聚落、林地、池塘是斑块,道路、林带、灌渠是廊道,农田则是基质。

此外,林盘的农田与林地交界处符合“边缘效应”的某些特点,在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林盘的构成要素来看,林地具有典型的水土涵养、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农田发挥着人工湿地的作用,林盘中的建筑分散布局在农田中,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盛产的木、竹、草、石等自然材料和小青瓦、火砖等人工材料,不仅经济方便,而且营造出自然、朴实的风格,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