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德州至大家洼铁路客运站房工程临邑站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耐腐蚀管桩检测方案山东铁正Shandong Tiezheng山东铁正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2013年12月07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检测目的 (2)三、检测依据 (2)四、检测数量及设备信息表 (2)五、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技术要求 (3)1.试验方法 (3)2.主要使用仪器设备 (3)3.试验桩位置 (3)4.试验装置 (3)5.试验检测开始时间 (4)6.加荷观测 (4)7.卸荷观测 (5)8.检测数据的整理 (5)9.锚、试桩设计 (6)9.基准桩 (7)六、质量保证 (7)1.人员配置 (7)2.检测工作流程 (8)3.质量管理措施 (8)七、资料提交 (9)八、双方配合事项 (9)1.甲方配合事项 (9)2.乙方责任 (9)九、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文明环保措施 (10)1.现场质量保证措施 (10)2.安全保证措施 (10)3.施工文明环保措施 (11)一、工程概况临邑站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鲁北平原,主体为钢筋混泥土框架,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站房主体地上一层,局部两层,建筑高度12.45米。
站房设计年限50年。
抗震烈度6度。
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05g,第三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65s。
安全等级按二级考虑,地面粗糙度:B类;场地类别为川类;抗震设防类等级为丙类(C区为乙类)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A区;四级;B,C区;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地基形式为耐腐蚀PHC管桩基础。
桩端持力层为中密粉土层;桩端全断面伸入持力层不小于1.58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220kN。
二、检测目的由于桩基础参数设计及工程桩施工的需要,依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需要对该3根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静载荷试验,验证桩的承载力,以及荷载与位移的关系。
三、检测依据(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本工程勘察报告;(5)甲方、设计对试验的要求。
四、检测数量及设备信息表五、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技术要求1.试验方法采用单循环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
2.主要使用仪器设备(1)3200kN千斤顶1台,电动油泵1台;(2)60MPa压力传感器1只、50mm位移传感器4只;(3)直径0.5m承压板一块(4)300t反力梁一套;(5) 钢梁、工字钢若干。
3.试验桩位置设计指定位置的3根试验桩(详见陵县基础平面图)。
4.试验装置(1)试验采用锚桩反力装置(如图1)。
图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锚桩反力装置图四根锚桩与反力梁连接。
使用1台3200kN千斤顶,配合电动油泵施加反力,载荷试验仪通过安装在千斤顶上的压力表和电动油泵控制加荷,人工采集沉降位移。
(2)采用千斤顶应符合: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3)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4)试桩与基准桩的距离不小于4倍桩径,基准梁采用6米长工字钢。
(5)荷载测量采用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压力表精度优于0.4级。
沉降测量采用百分表,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
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5.试验检测开始时间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不应少于表2 规定的时间。
6.加荷观测(1) 加载分级: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加载级取最大试验荷载的1/10,其中第一级荷载为分级荷载的2倍。
(2)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0、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3) 相对稳定标准:每小时桩顶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进行下一级荷载。
(4) 单桩抗压静载荷试验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①某级荷载作用下,桩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过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③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④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形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⑤发生不可测异常情况。
7.卸荷观测卸载时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读记回弹量。
8. 检测数据的整理(1)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 -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
(2)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①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②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③出现五.5.②款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④对于缓变型Q-S 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 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 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mmm 的桩,可取S=0.05D (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
⑤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②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
③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 根时,应取低值。
(4)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9. 锚、试桩设计(1)试验桩设计及桩头处理试验桩如果无割去法兰盘,不用进行桩头处理。
如果无法兰盘,按下述方法进行试验桩的桩头处理在桩头外箍同直径的钢质套筒(约6mm厚,高度1~1.5D,D为桩直径),桩顶以下按照10cm、30cm、30cm的间距设置三层双向拉筋网。
桩顶凿除浮浆后用水泥砂浆抹平(不露出主筋)。
(2)锚桩位置按照试桩设计图中锚桩位置打入反力锚桩,锚桩与试验桩的桩顶位于同一标高,锚桩主筋露出桩顶约1000mm,便于反力梁的安装焊接或连接。
锚、试桩安装焊接示意图见图2、3。
图2、用工字钢焊接锚桩方式图3、用螺栓钢板连接主梁锚桩方法(3)锚桩设计为满足试验需要,锚桩需具备以下条件:a.桩长不小于试验桩桩长(按25米);b.锚桩侧摩阻力能够提供足够的试验反力(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c.主筋应通长配筋,主筋数量应保证抗拉力足够(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9. 基准桩基准桩用于固定基准梁,确保基准梁的稳定。
试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大于等于4D 且不小于2.0m,基准桩与试验桩位置见图4。
基准桩打入土中,为一长方形承台,深度不小于2.0m,截面1200mm×800mm,采用C20的素混凝土。
基准桩桩顶标高高于试验桩桩顶标高50cm。
图4 基准桩与试验桩位置图六、质量保证1.人员配置(1)、地基基础主任刘冲昊同志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与业主,监理工程师及施工单位建立工作联系,全权代表山东铁正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处理有关工作事宜。
(2)、项目部成员包括试验工程师季英瑞、谭庆良、试验员刘国飞,共计4人。
2. 检测工作流程3. 质量管理措施(1) 确保ISO9001质量体系得有效运行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确保有效运行,做好质量记录,严格执行规程、规范和程序,确保ISO9001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检测前技术交底组织技术人员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向所有检测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大家明确总体任务和各自的职责。
组织参加探测工作的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掌握规范及工程任务的实质要求。
(3)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所有检测人员均经公司培训合格,持有主管机关或公司颁发的上岗证。
(4) 检测前仪器性能检测仪器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
在检测前后,必须核查仪器的性能,确保仪器的状态正常和检测数据准确可信。
(5) 作好现场记录现场按照规定的表格格式进行数据记录,确保检测数据能够追溯到国家基准。
数据图10 检测工作流程图不得随意更改,需要更改的,只能由检测人员杠改并签名。
(6)数据复核现场检测时,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抽样复测,检查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
七、资料提交根据试验进度,及时提供临时试验成果。
全部外业完成后7日内提交正式检测成果报告,主要成果包括:Q~S曲线、S~lgt曲线、沉降汇总表检测成果表。
八、双方配合事项1.甲方配合事项(1)甲方提供现场用电(380V和220V,功率不小于5kW),将电源接到试验场地内,保证试验期间不断电。
(2)提供场地工程地质资料、检测桩施工记录;(3)按照要求负责全部试验桩成桩工作,开挖后保护静载试验桩桩头并负责桩头加固、清理、养护桩头,以满足试验强度要求;(4)为试验提供场地条件,如试验工作面(场地不小于10m×10m)、保证施工车辆出入场、试验点之间设备转移的道路畅通,清除试验点周围影响试验的障碍物;(5)要避免施工与检测工作的冲突,如过近距离施工机械的振动对检测精度的影响、检测车辆与其他施工车辆的交通冲突等;(6)协调与试验有关的其他问题。
2.乙方责任(1)积极作好工程准备,包括检测设备的准备、现场准备;(2)静载荷试验桩强度及桩的休止期满足要求、现场具备测试条件后及时进场,认真开展检测工作;(3)乙方进场后遵守施工现场的各项安全规定;(4)测试现场应及时与甲方、监理、设计及施工方进行沟通,解决与检测工作有关的问题;(5)及时提交工程检测报告。
九、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文明环保措施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制定以下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现场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文件和业主批准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人员组织满足合同和质量手册要求;保证检测仪器在标定周期内,精度满足规范要求,仪器运行正常;检测记录由专人负责并做好备份,由其它检测人员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测报告的内容齐全、分析合理、结论准确。
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1)检测人员相对固定;(2)仪器的管理采取专人保管,专人负责;(3)检测设备、量测仪器、传感器等各种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测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4)各检测项目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检测项目实施细则;(5)检测数据均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后方可上报;(6)检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7)现场检测的相关信息采用专门表格记录,全部实行表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