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康复概述

脑瘫康复概述




新生儿期表现

主要表现为哺乳困难,哭声微弱,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增强,新生儿
痉挛,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
1~3月婴儿表现
1、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
2、不注意看人,不凝视;
3、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直,头左右摇动;
4、俯卧位不能抬头。抬头动作标志抗重力肌 的发育情况,正常时2~3个月要抬头 45º ~90º ;
脑瘫的康复
薛宝同
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指脑在 发育成熟前,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 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及能力、个性、认知,影响其与家庭、 社会的关系,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
发病和病因
5、肌张力低下,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或 全身发软,非对称性姿势。
4~5个月婴儿表现
1、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2、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3、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º ;
4、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 交叉; 5、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6、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弱智,25%轻度,50%轻中度,25%重度 生长发育延缓 牙齿发育不良 癫痫 言语障碍 视力缺陷—斜视、同侧偏盲






听觉障碍
按运动障碍分类
类型 痉挛型 最常见 锥体束 肌肉僵硬 发病率 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
(高张力型)
迟缓型 (软瘫) 手足徐动型
见于婴幼 儿
肌肉过分松软
锥体外系 不自主颤抖,动作不稳 定 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 调
康复治疗与教育相结合,与游戏玩耍相结合; 康复治疗需取得家庭的积极配合; 康复治疗需和药物、手术相结合; 康复治疗需和中医治疗相结合。

康复治疗方法(综合性)

运动疗法 作业治疗 言语功能训练 支具和辅助具治疗
药物阻滞
引导式教育 环境和用具的改造 教育和职业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手功能 智 商 言 语 教 育
不受限 >70
能说出完整句子
受限 70~50
无有目的活动
<50
只能说短语、 无 可 听 认 的 言 单词 语 普通学校
能进普通学校 在辅助下能进 特殊教育设施
工 作
能充分受雇
在庇护、支持 不能受雇 下受雇

肌张力评定
姿势异常 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肌张力越高,姿势就 越异常,不对称。

运动再学习理论
正常人的各种功能活动是在脑细胞不 断发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所获取的, 各种功能活动的模式储存在脑细胞内, 这种痕迹的储存只有通过反复的运动 学习才不被遗忘;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样需要 反复的学习过程。

脑功能重塑理论
脑瘫康复治疗的原理主要是建立在脑神经功
能重塑理论基础上。


手足徐动型

上肢、手、脚、面部经常有无法自控
的颤抖和不自主运动

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 上肢内旋,前臂旋后
共济失调型

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

往往在出生后 6 个月或 1 岁以后才逐渐 显露出临床症状
按瘫痪部位分类

偏瘫 单肢瘫
双侧瘫
四肢瘫 截瘫
异常体征

肌张力异常

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二左右, 我国约为1.5‰~5‰左右 胎儿脑部缺氧或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
可发生于出生前

• 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胚胎期脑发育异常
可发生于出生时
• 如新生儿窒息缺氧、产伤、核黄疸等
可发生于出生后
• 如脑炎、CO2中毒、头部外伤等引起 的脑损伤
CP的特点

病变发生在生命早期



六、日常生活能力低下
肢体运动能力的障碍 姿势的异常 智力的受损 社会心理异常 包括:饮食困难、穿衣困难、体位转换困难、移动困难、用厕困难

七、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
有一定的社会认识。而脑瘫患儿由于发
正常儿童 2 岁以后,能对人和周围事物具 育障碍,与同龄儿童接触、游戏的机会
少,活动困难,不少事情依靠别人;或 因治疗的影响等而缺乏社会生活体验。 所以,绝大部分患儿存在人际关系不良, 自立、意志表达或传达意见的能力差等
CP异常运动模式
1、四肢、躯干存在非对称性差异;
2、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 3、抗重力运动困难; 4、分离运动困难;
5、发育不均衡(四肢、左右);
6、肌张力不恒定(异常姿势的肌紧张,姿势变化时肌张力升高、 低下与不定);
7、6个月以上患儿残存原始反射;
8、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

三、主动活动受限:

运动疗法

Bobath技术 Vojta疗法 理疗
生物反馈治疗
水中运动
功能性电刺激

牵伸治疗
感觉性促进手法
运动疗法目的

恢复控制患儿肌肉功能
抑制原始反射和过强的肌肉收缩导致的异常姿势和痉挛模


矫正错误的运动模式,诱导出人体正常的翻正反射和平衡 反应
问题。
脑性瘫痪评估

CP严重程度分级 肌力和肌张力评定 反射和自动反应的评定 运动发育评估
高级脑功能发育评估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疗效评定
CP严重程度分级
轻 功 能 活动能力 度 中 度 重 度
能独立生活
在辅助下生活
完全不能自理
能独立行走,可 能自己驱动轮 由 他 人 推 动 能需要辅助物 椅,能极不稳 轮椅 定地走或爬
出现时间
出生后1~2个月 生后2个月 7~12个月 7~12个月 7~12个月 6~9个月 8个月

存在时间
4~6个月 终生 终生 终生 5年 终生 终生
向后方
Landau 反射 ( 头、躯干、髋伸 展反射) 俯卧位 仰卧和坐位
10个月
3~6个月 6个月 7~8个月 9~12个月
终生
1~2年 终生 终生 终生

原始性反射
反射名称 Moro反射(拥抱反射) Galant反射(躯干侧弯反射) 出现时间 出生时 出生时 存在时间 6个月 2个月
交叉性伸肌反射 屈肌回撤反射 反射行走 手指抓握反射 足趾跖屈反射
出生时 出生时 出生时 出生时 出生时
1~2个月 1~2个月 6个月 6个月 9个月
姿势性反射
反射名称
6~7个月婴儿表现
1、见不到手、口、眼协调姿势; 2、手抓物很快松开; 3、非对称性姿势; 4、头背屈,肩后伸,下肢有交叉表现;
5、肌张力增强,上肢有时内旋,手握拳;
6、原始反射残存。
主要临床表现

肢体瘫痪 肌张力异常
肌痉挛 肌张力低下或交替出现

反射异常 姿势异常

运动协调控制异常
伴随症状
腘窝角
足跟碰耳 足背屈角 围巾征
80~100
80~100 60~70 不过中线
90~120
90~130 60~70
110~160
120~150 60~70 达中线
150~170
140~170 60~70 过中线

运动能力评定
姿势、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

头尾方向发育的规律:头-腰 近位到远位的发育规律:肩-手
Vojta法的基本原理
Vojta诱导疗法,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总结创造的,由反射性俯爬与反射
性翻身组成的、诱导出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促通治疗手法。
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地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异常 反射通路和运动,达到治疗目的。
康复治疗原则

三早原则: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6月 以前);
共济失调型
少见
小脑
痉挛型

肌肉僵硬 可见上肢屈曲,下肢内收或交叉成剪刀姿势 痉挛程度
重度:躯干和四肢处于痉挛状态 中度:静止状态下痉挛状态有所改善,运动时张力增高 轻度:静止状态或容易完成的运动时,肌张力基本正常或轻度增高


弛缓型

肌肉过分松软 自主性运动的能力低下
缺乏保护性的头部侧旋转反应, 容易发生呼吸道堵塞、窒息的 危害 2~3岁后有可能会转为手足徐动 型或痉挛型
约80%以上的病例有明确病因
病变为非进展性,脑损伤程度仅取决 于发病当时,不会进一步恶化
CP早期临床表现

小儿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损伤后必然出现姿势、运 动、反射、肌张力等方面的发育异常。 中枢神经的运动功能发育未成熟,出现比同龄儿明显延迟 的运动发育。 因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出现异常姿势、异常反射等症 状。


联合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近端-远端分离
由原始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持握反射 -主 动抓握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 :全手抓握 对指

反射评定

儿童反射的发育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呈现一定的规律,反映了中 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程度,是衡量其神经系统发育的一把标尺,是 脑损伤判断的客观依据。

新生儿时期的反射:代表的是脊髓和脑干 下部水平的神经发育。这时的反射称为原 始反射。 生后 2 个月时的神经反射:代表的是脑桥 水平的神经发育,表现为紧张性颈反射占 优势。


生后 4 个月时的神经反射:神经纤维髓鞘 化的程度达中脑水平,原始反射逐渐消失, 出现中脑水平的翻正反射。 生后10个月时的神经反射:神经的发育达 皮层水平,这时儿童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 反射。
肌张力过高—肌痉挛 肌张力过低 波动不定、不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