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及物理因子疗法。
1、运动疗法:涵盖了运动疗法的所有内容。 如主动运动的随意运动,助力运动,抗阻 力运动。被动运动,等长运动,等张运动 的向心性和离心性等张运动,等速运动, 放松性运动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局 部运动,整体运动,徒手运动,器械运动 等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PNF技术
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 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 及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 改变肌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多适用于年长儿
运动再学习MRP
以神经生物学、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 科学为理论基础,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 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通过具有针对 性的联系活动实现功能重组,采用多种反馈 (视、听、皮肤、体位等)强化训练效果。
4.可同时引导人格、个性的变化,即智能、认 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身心 发育。
5.引导式教育需要有辅助用具。
Rood技术
利用温、痛、触、视、听、嗅等多种感觉 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 能上的重组。
尊寻儿童的生长发育顺序,有低级到高级
二、促通:可引发患儿的潜在能力,获得主动、 自动反应和动作技巧。
促通之前或同时应先抑制肌张力,采取抑制促通的手法,不急不躁的等待反应,不要妨碍 患儿的自身动作,刺激程度要适当。
1.颈矫正反应的促通:通过操作头部,促通躯 干、上肢、下肢的运动,达到运动的正常发育
2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应的促通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属于康复医学范畴,因 此要遵循康复医学的规律并符合儿童生长 发育特点和需求,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根 据每个患儿的情况二选择和制定康复治疗 方案。
一、物理治疗 二、作业治疗 三、言语障碍的矫治 四、其他疗法 五、护理与管理 六、心理康复及教育 七、社区康复
引导式教育
1.引用教育的概念体系进行分班治疗,配有不 同数目的引导者,引导者不是单纯的物理治疗 师而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和实现预先设置的目 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建立和实现各种 功能动作的能力。
2.通过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互相作用, 达到学习、掌握、主动完成功能动作的能力。
3用过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整体活动,诱导神 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
1.遵循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2.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 3.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4.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 5.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运动模式逐渐完成运动的协调性。 6.康复运动前对肌张力的缓解 7.增强肌力 8对功能障碍的处理 9.对骨骼-肌肉系统的管理 10.根据需求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技术
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
6.改善吞咽和发音障碍的刺激
Brunnstrom技术
利用包括各种原始反射在内的发射和初级 运动模式,促进运动控制。
基本方法是通过早期的充分利用一切方法 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和运动模式,从这些 反应和模式中逐步引导和分离出正常运动 成分,从而 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常模式,最 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 性运动过度,包括躯干及上肢的训练,行 走与步态训练等。
3.叩击手技:对四肢躯干进行规则或不规则的 叩击,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 达到提高姿势张力,使放置反应成功,自 动保持体位和促通手技。
根据目的和用途分为,抑制性叩击、压迫性 叩击、交替性叩击、扫刷样叩击。防止异 常姿势反射应与反射抑制模式同时应用
对于婴幼儿强调以下八种模式的重要性
Voja技术
方法
1应用皮肤、本体感受器刺激,促进和抑制 肌的收缩。(轻微的关节挤压、肌腱附着 点挤压、持续牵伸、温热刺激等)
2肢体承重,沿肢体长轴给予挤压和加压 3.运动,承重肢体远端在承重后进行一些简
单的活动
4.根据个体发育规律开展运动控制能力训练 5.特殊感觉刺激,利用听、视觉来促进和抑
运动疗法的要点
1.头部控制 2. 支撑抬起训练 3.翻身训练 4.坐位训练 5.膝手立位和高爬位训练 6站立和立位训练 7.步行训练 8步态改善和实用性训练
运动疗法的常用技术
Bobath技术:认为脑瘫患儿根本问题是由于 缺少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中枢 性抑制)而导致的异常,所以Bobath方法的 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 动,促通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
方法主要是:1.抑制手技(关键点的控制为 主)2.促通手技3.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 受器体的某些部位 抑制挛缩和异常姿势反射,同时促通正常 的姿势反射和自发运动。
关键点多选择在身体的近位部位,随着治 疗的进展而逐渐向远位部位移行,减少操 作点的和量,增加患儿自主和有意图性的 运动。
3平衡反应的促通在,在仰卧位、坐位、立位 等体位进行促通。
三、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技
1压迫手技:对局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配 合抵抗和体重负重的过程中。达到对躯干 和四肢自动调节运动的目的
2.放置反应和保持反应,将某一肢体被动的 放置在一定体位,然后使其滞空,通过肢 体负重的刺激引导出所期待的姿势反应, 肌肉张力的调整,达到提高肌群收缩和本 体感受器的感受作用
方法 1.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
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和改善患儿 的的移动运动功能,因此又称为诱导疗法。 2。Voja技术诱导的运动为反射性翻身R-U和反射性腹 爬R-K两种,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的出现,促 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 运动模式。 3.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选择身体的某部分的诱发带, 给予一定方向和一定强度的刺激,观察患儿出现反 应的特点,调整手法的刺激强度和时间,不要一味 的追求反应而过分刺激造成患儿的痛苦 4 .Voja还创造出七种姿势反射检查方法,作为早期诊 断的手段,因一些方法刺激较重,提倡临床选择性 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