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教学要求能力目标知识要点相关知识能简单分析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特征(1)唐大明宫整体布局特征(2)明清故宫整体布局特征唐太明宫平面遗址、明清故宫平面布局能简单分析古代宫殿单体建筑的特点(1)太和殿的特征(2)乾清宫的特征大明宫麟德殿、故宫前三殿和后三宫单体建筑&5.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概况•中国宫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四阿重屋、前瞻后寝、三朝五门、象天立宫、罗城制度,深深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和神秘文化、尊卑观念和吉祥观念。
&5.1.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4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官式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官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秦咸阳宫建筑概况•秦代建筑成就及特点•1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教建筑、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了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前的石雕)、亭、谢。
•2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建筑增多。
•3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三段式”的主体造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4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5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图、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空间结构空间组织➢一是“一明两暗”3开间房屋具有许多其他形态没有的长处:➢一是面积利用较为充分。
➢二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分室要求,将公开与私密空间划分开。
➢三是容易获取良好的通风和日照。
➢四是可以向两侧延伸,很好的组织院落。
➢五是最适合我国的木架体系秦咸阳宫&5.2唐大明宫•唐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三大宫之一,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
•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内廷中心为太岳池,池东、西、北3面建有40多处殿宇。
•含元殿以翔鸾、栖凤两座阙楼相连成的“II”形平面对明清午门的形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大明宫各殿布置上可以看出总体布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
唐代建筑的进步•一、建造规模宏大唐长安街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唐代的里坊、街道、寺院和单体殿殿堂都到达很大尺度。
•二、建筑布局水平很高。
宫殿、寺院等建筑在空间组合上都注意突出主体建筑的。
•三、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木构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现规格化的现象,可能已建立“以材为祖”的用材制度•斗拱成熟,多层出挑•四、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唐代砖石塔已形成楼阁式、密檐式和亭阁式三种主要类型。
•五、建筑形象呈现雄浑、豪健的气质。
屋顶宽平舒展,斗拱雄健有力,门窗朴实无华,梁柱加工体现力与美的统一,没有多余的装饰,摒弃娇柔的造作大明宫遗址大明宫平面图唐代建筑的成就•木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积的技术问题•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5.3 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高峰。
•都城与宫殿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垣的结构。
宫城位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万余平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场所。
皇城面积约为宫城的5倍,内有“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景山、南海、中海和北海,还有部分衙署、寺观和宅第。
内城面积约为皇城的4倍,城内有店铺、佛寺、道观、衙署、兵营和民居。
内城四外有坛庙,即南面的天坛、先农坛,北面的地坛,东面的日坛和西面月坛。
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准,构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
北京故宫•明清故宫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
原名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称为“故宫”,后更名为“故宫博物馆”。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历史博物馆。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礼制思想与文化,其建筑的布局、形式、装饰等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特色,成为东方建筑史上的典范,同时也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与哲学思想的文化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中一座绝无仅有的丰碑。
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明14位,清10位)相继在此登基执政。
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殿宇9000多间。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豪华精饰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为乾清门前广场为界,故宫分为南部的外朝(太和、中和、保和和北部的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1.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五门”“三朝”(大清门、天安门、段门、午门、太和门)“三朝”(三殿)前朝后寝(前三殿后三宫)左祖右社(西侧右社稷坛,东侧左太庙)面南背北王者居中中轴对称2.遵循阴阳五行学说外朝建筑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上方、前方、奇数内廷建筑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
下方、后方、偶数故宫建筑细节所采用的数值,也有严格的区别;(九五至尊)根据五行说,故宫多用红黄两种颜色。
透视故宫:疏朗雄伟的三大殿三大殿及三台,共同矗立在一个巨大的“工字”型汉白玉基台,台基高8.13米,共三层,采用古代宫殿最高等级须弥座,三台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采用减柱法,显得格外宽敞。
除夕盛宴;殿试场所。
透视故宫:保和殿透视故宫: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1.建筑思想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特点是注重群体的集合,并且布局严格遵循古代封建礼制秩序,体现等级制度。
2.建筑特点:a:总体和谐中富于变化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位建筑,再以单位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建筑群。
以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两边排列,屋顶形式丰富多变,内廷与外朝的也负有变化,太和与乾清宫分居前三殿与后三宫的几何中心。
b.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c.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对比强烈•园林明清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
园林建筑的空间特点,按明计成所著《园冶》的说法是:“凡立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相间得益,错综为妙”,意思就是追求良好的景观和朝向,讲究宽敞疏朗、曲折错落、虚实相间、聚散有致的布局。
皇家园林,明朝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
清代著名的则有圆明园、长春园和颐和园,并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
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可惜被英法联军所焚灭。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0公顷,四周环以围墙,长达10公里。
园内地形变化复杂,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即宫廷区、湖沼区、平原区、山峦区,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
•明清时期的住宅明清住宅多种多样,有西北窑洞、北京四合院、南方干栏民居、福建客家土楼、云南“一颗印”等多种形式。
1窑洞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是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
它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们习用的民居形式。
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
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窑又称地坑院、暗庄子。
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的结合。
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代;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晾晒粮食,多用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2北京四合院这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北京四合院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一个院。
典型的四合院平面为正方形,四周建房,以房之后墙为院墙。
正房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
左右为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活动场所。
庭院南端正中有垂花门,出垂花门为一东西向狭长小院,其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
院子的大门开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此乃吉利的方向。
四合院正房一般3间,这是遵守明清朝廷关于“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
正房开间进深均大于厢房,正房左右可建耳房,常作书房之用。
正房、厢房可用“抄手游廊”连接起来,并在廊边设可坐栏杆。
如此,经垂花门后不必露天行走,还可在坐凳上休息,欣赏院内景物。
大一点的四合院,可在正房之后再接一院,或在一侧接院,正房后的房子叫“后照房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3福建客家圆楼客家圆楼是明清民居中的奇葩。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因逃避战乱而南迁,来至赣、闽、粤等地,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即“客居异地之人”。
圆楼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安全需要;二是省材、省料而且坚固;三是有利于抵御福建地区常见的台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维系族人的团结,增强内聚力。
这种堡垒式民居,夯土筑墙,高度可达5层,直径可达70m以上,3层楼的圆楼,底层供炊事、贮藏和圈养家畜用,不开窗。
上面两层住人,向外开窗,内侧为贯穿全楼的走廊。
圆楼中央有平房祠堂,是族人祀祖的地方,也是族人活动的公共场所。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4云南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二是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三是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
四是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挑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
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五是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