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前焦虑帮扶计划
案例:
毛同学,男,20岁,大一本科生。
该生因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担心期末考试而产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担心等情况,小学至高中一直学习成绩都优异,深受老师偏爱。
高中毕业顺利考入大学,报了自己的强项,化学专业,非常满意。
进入大学,学习的方式有所改变,不能适应大学学习自主与创新的要求,近来感到情绪特别不好,因为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所以很担心。
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有所下降,对许多事情缺乏兴趣,有时失眠,晚上很晚才能睡着,没有食欲,情绪烦躁,焦虑,仍能坚持上课,但学习效率很低。
近一个多月来情绪低落、头痛、胸闷、心慌,担心期末考试。
帮扶方案:
首先案例分析,该同学刚升入高校,充满自信和喜悦的心情,目标很明确,一定要考取理想中的研究生院,而不负父母、老师、同学的期望。
然而,高校的学习生活,并非想像的那样顺利。
随之学习内容的拓展,难度加深,加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干扰,使得曾经是学习尖子生的这位同学,变得不爱说话,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在宿舍呆得时间比较长,不爱和同学聊天,而且同学间交流变少。
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
同时根据观察,该求助者智力及意识水平无异常,个性较内向,情绪不稳定,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较差,目前心理状况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功能(学习、人际关系、睡眠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同学反映强度不甚强烈,只局限在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
帮扶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以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帮扶阶段大致分为:
1.收集资料,心理诊疗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案例分析及观察。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周: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控寻改变的意愿。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通过这次咨询面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基本了解求助者存在的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由于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担心考试引发的抑郁、焦虑情绪。
与心理测验结果相符。
第二周:加深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检验表层错误(运用建议等技术)。
方法:会谈法、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周: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反馈咨询作业。
最终达到帮扶目标:缓解考试焦虑情绪,减轻和消除情绪障碍、改善躯体不适,增强大学生活适应能力。
促进毛同学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与人格的健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