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_刘恩允
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_刘恩允
3.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当前, 为解决办学经费的燃眉之急, 许多高校把“财源”寄希望于科研经费, 大学科研不 得不违背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向上做出某些偏斜, 重横向课题, 轻纵向课 题。横向课题一般来说应用性强、见效快、收益高, 理论水平和要求相对低于纵向课题, 所以 即便是某些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学科专业也跃跃欲试。对研究者个人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也使 他们乐意从事“效益科研”。政策上的偏斜更形成了对科研评价的误导, 使之重经济效益轻社 会效益, 进而导致科研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 使纵向研究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少, 自 身造血功能越来越低, 处境越来越不利。不注意大学科研的长期目标, 没有理论研究做支撑 的大学科研, 其代价和损失是潜在的却又是难以弥补的。 4. “杂家评专家”与权威崇拜。 当今高校科研评价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特点, 科技管理部门、人事组 织部门、院系基层单位等各部门基于各自的评价目的做出相应的评估。这种评估体系所体现 的是“一种简单的主管部门对于研究人员或其小组、院系的一对一的关系, 但对于研究人员、 小组及院系而言, 则是一对多的关系, 基层单位往往穷于应付。”多头评价体系, 加之人为干 扰因素较多、评价活动太多太滥, 科研成果往往被评为“四不像”, 以致无所适从; 其次, 科研 评价往往由行政人员起主导作用, 权力的过多介入同其他非学术影响因素一样容易导致科 研评价结果的不公正; 再次, 从评价技术上看, 高校科研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 评价专家系统, 在学界声望较高、同时又具有评价专业技能的同行专家人数较少。以上因素 所导致的“杂家评专家”现象向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出严峻的挑战。 此外, 高校科研评价还存在对“职称”和“权威”的盲目崇拜现象, 职称的高低被当作科研 课题申报的依据, 也被当作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 不利于中青年学术人才脱颖而出。
胡 英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 年, 湖北英山人。1953 年毕业于华东化工
封
学院化工机械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系
主任、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工科化学课程教学
面 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
参考 文献
1. 周洪芳等: 《浅论综合性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估》,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5 期。 2. 《现 行科研评价机制将进行改革》,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1 年第 11 期。 3. 胡杜荣: 《关于建立科研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讨论》, 《科技进步理论》2001 年第 5 期。
·42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价虽然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资源保证、政策支持等, 但如果将它完全纳入政府 或高校的行政管理范畴, 权力的过分干预势必产生许多弊端。为此, 可以依托社会中介组织, 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机构, 确保和维护科研评价工作应有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这种专门的独立的科研评审机构类似于国外的工商业或工程咨询机构, 属于自负盈亏 的公司型机构, 而不是政府所属型机构。该类机构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国内外公 认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 拥有本专业知名度较高的专家群体, 建立能迅速查询论文发表及 被权威机构收录情况、专家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立项及获奖情况的数据库; 其次, 还必须配备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的管理人员, 吸纳部分与科研活动相关的社会其它各界成员; 再次,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科学界广泛认可的评价规范和评价程序。此外, 在专家评审 运作过程中可采用“专家库”的形式和“匿名评审”的方式。
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4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思考 1. 建立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当今科研项目评审中“凡遇风险, 一票否决”的做法, 不但扼杀了创新, 而且容易导致学 术研究单纯跟踪发展潮流的倾向。因此, 科研评价在制度上不但要关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 高科技研究, 更要注重由科学家或研究者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 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 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对于探索性较强的项目, 不但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而且 应当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出发, 减少科研评价的环节, 减少数量和形式的硬性要求, 适当延 长评价周期, 使评价工作与科研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 给研究者营造自由宽松、乐于探 索的研究氛围。这类项目的研究一旦失败, 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 一旦成功, 应当给予更多的 奖励。其次, 在科研评价上, 要反对权威崇拜, 不以学历、职称、声望作为学术是非之标准, 反 对动辄用“国际先进”、“国内先进”等夜郎自大的评语圈点本应严谨求真的科学研究。 2. 建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 我国在科研评价体系和运作模式的研究方面相对落后, 近年来, 有关机构和部门吸取了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探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础研究评估体系, 但它缺乏普遍的约束力和 规范作用, 如 SCI 评价方法仅适用于科研群体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评价, 不能泛化到其它 领域。因此,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尽快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 首先在国家层次上建立评价管理机构, 负责宏观管理和调控全国的科研评估工作; 其次, 建 立国家级和省级的专业科研评价机构, 分门别类地进行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评估; 最后, 各高校根据国家政策建立专门的科研评价管理部门和专门的学术评价委员会, 负责本 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同时, 还要打破评估体系条块分割的局面, 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估体系, 即 对科研项目成果划分不同层次, 对每一层次从不同的部门以不同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3. 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体系。 科研评价必须严格区分政府评价和学术自我评价。政府评价要根据不同的科研性质、不 同研究领域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规范和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 法, 并根据科研性质和研究领域的不同, 在定量和定性上各有所侧重。如, 社会科学研究往往 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更适合于定性评价, 可以通过发表的成果被引用、被收录的情况 以及专家评议等方式来定性分析; 实验性的基础研究短时间内也看不出直接的社会经济效 益, 可分阶段进行评估, 首先评定实验主要成果水平, 以定性方法为主, 然后结合实验投入生 产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小来确定该成果最终水平, 对此适于用定量分析; 应用型科技 开发项目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类成果的评定应有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 和参数, 适合于定量分析。 科研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在坚持因科研性质而异的同时, 建立相对统一的国家评 价标准。目前, 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很不规范, 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和各高校都有不同的标准, 仅以核心期刊目录为例, 有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大图书馆的, 更有各高校自定的。由 于标准不同, 就很难对成果进行横向比较和客观评价, 所以, 必须建立一个由科学共同体和 国家科研管理机构共同认可的相对统一的标准体系。 4. 依托社会中介组织, 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机构。 高校科研评价期待建立一个社会和科学界公认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科研评
·3 9·
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刘恩允
【摘 要】 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种种问 题已严重阻碍了高校 科研发挥创新知识、 发展科学 的职能, 文章 在充分地认识和 分析这些问 题的基础 上, 提出 了切实改 革现行高校 科研 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 科研评价
该类机构的经费来源是评审费和中介费。参加评审的科研成果和项目必须交纳一定的 评审费, 评审机构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销从而获得中介费, 以维护本机构的生存 和发展。政府对此应有所不为又有所为,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如采纳该类机构的评审结果, 并以其作为科研资源配置的依据; 其次, 以政府为主导成立科研评价机构, 负责对中介性科 研评价机构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刘恩允 临沂师范学院教育系副系主任 、副教授 收稿日期: 2003 年 8 月
·40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信息研究所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 对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期刊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论文进行 评价的一种方法与工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指出: 对 SCI 的使用更适合于评价科 研机构或大量科学家的集体, 而不适合评价研究者个人, 更不能将不可比的数据进行比较。 而我国高等院校利用 SCI 评价的恰恰是研究者个人, 而且在申报职称、博士学位点、重点学 科、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 SCI 的论文收录数。
对形式的过分追求会导致许多弊端, 如大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形式化的可以量化的指标, 忽略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学术品格的养成; 为满足形式化的评估需要,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 个实验乃至一个学科的精心包装已成为必要, 动辄制造大部头的系列著作, 且是“精品著 作”, 年内或数月完稿, 其质量怎能保证, “精品”又何精之有?
科研评价数量化和形式化的要求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为此, 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科学研 究的精神实质问题。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人们对高深学问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人 类实践能力的过程, 文章、报告、专著等只是这一过程的体现形式。科学研究的精神实质是,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严谨求实、不畏权威的科学态度, 坚忍不拔、 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 宽松民主、淡泊明志的学术氛围等。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科学 成就时, 更多地赞扬了她的科学精神。所以, 科研评价对数量和形式过分追求的直接代价就 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实质的异化甚至沦落, 是研究者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精神的失落及其 独立的学术操守的丧失, 继而导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一、高等学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探析 1. 重数量轻质量。 这是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 高校学术评价及其 激励机制一直存在唯数字化倾向, 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被当作衡量教师科 研水平的尺度、职称评定的硬件、年度考核乃至岗位竞聘的重要条件, 甚至细分级别、规定研 究时限。这种做法貌似科学, 实则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悖, 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循 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数量和时间的限制是违反创造性劳动规律的, 不仅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 量, 还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 许多教师为了数量达标, 不得不“为发表而 科研”, 为凑数而粗制滥造, 致使许多堂而皇之的科学研究实质不过是低水平重复, 制造出大 量学术垃圾, 也酿成了高校虚假的文化繁荣和虚伪的学术之风, 形成“学术泡沫”效应。总之, 科研评价中对数量化的过分追求最直接最致命的代价就是创新性的丧失和智力、人力、财力 的巨大浪费, 甚至异化为对职称、金钱、声望的追求。不以“创新”为终极目标的科研已经背离 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精神, 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2. 重形式轻实质。 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不仅重数量而且重形式, 即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字 数多少、排名先后, 科研课题的申报、论证、结题、鉴定等, 均有严格的形式要求, 近年来还形 成了唯“核心”期刊和 SCI、IE 是从的现象。SCI( 科学引文索引) 是美国费城的一个私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