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国高校科技
2012・10
的方法对学校内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控,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识活动。
其目的是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出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价,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1.2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由来和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大致经过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阶段。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经验,采用以科研业绩和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该体系评价结果不但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和福利津贴的主要标准。
虽然这一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 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但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不仅未完全达到高校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目标,而且引发了诸如学术行为不端等众多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改革现行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贴等利益直接挂钩。
正是在这样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偏颇,部分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避难就易,严重阻碍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2.2评价主体缺乏规范性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对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也按照行政模式来组织和运转。
这种行政主导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 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的制定上就免不了行政化趋势严重。
而这种由行政主导,缺乏广大教师参与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就容易表现出单纯地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缺乏合理性。
而且,在中国现行的学术环境下,同行专家评议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以及难以克服的“马太效应”等风气盛行,严重危害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2.3评价客体科学价值观偏失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研工作与利益的挂钩日益明显,科研已经由早期完全是科研人员的兴趣爱好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项职业。
而一旦当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之后,伴随着科
学技术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越看越突出,这其中就包括了科研人员自身的生存状态。
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其学术能力与其名誉、地位甚至科研经费等密切相关。
因此有部分科研人员就会出于对名利的追逐而丧失了应有的学术道德,剽窃、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严重背离了科学研究求真创新这一灵魂。
2.4评价标准不合理
评价最基本的依据在于同类事物具有同质和可比性的属性,而不同事物则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也必须坚持同类可比原则。
高校科研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不同性质的类型。
但是目前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评价主要看重于量化考核层面, 只重视量化后的简单数据,而没有从研究类型、学科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一些定性考量。
这种不分类型、不分学科统一量化处理的“一刀切”不合理评价体系,不但远未达到高校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约束目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不公正不合理。
2.5科研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科研评价活动不够公开透明,部分评价的暗箱操作现象比较严重,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尚需完善。
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尚未建立, 个别学术信誉曾受到质疑的专家还频繁出现在一些评审活动中,不利于一些有创新性的、有潜力的年轻学者的成长和发展。
3 完善国内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鉴于上述目前国内高校学术科研评价中所出现的问题,尽快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学术科研评价体系对于促进高校科研发展、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十分重要。
3.1确立正确的科研评价体系价值导向研。
激励则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素质,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
因此,突出科研评价中的求真创新,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激励力度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科研发展,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3.2规范评价主体
要规范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就必须坚决地实行去行政化和学本位。
改变目前国内高校所采用的以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学术界专家和权威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必须建立对专家的监督约束体制,确保评价体系正常运转不受外界干扰。
3.3重塑评价客体科学价值观
国内高校的教师都是具有高学历、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是我国进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原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探索道路,但是由于在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压迫下,部分教师被迫放弃了心中的科研梦想,背离了科学研究求真创新这一灵魂。
即使这样,笔者仍然坚信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具有价值追求的崇高境界,只要建立了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专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校的科研事业发展。
3.4建立全面的科研评价标准
针对本文上述所提出的问题,国内高校应该根据科研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建立对待不同研究类型和学科的差异性评价标准,探索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评价方式。
此外,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既要考虑到量化数据,又要将同行评议的主观定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宽松优越的学术科研环境,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发展。
3.5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机制
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科研评价机制是保证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国内高校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科研评价
预,以确保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平。
11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