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从表现形态来讲,高于三维目标,是个 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而不确定 的情境,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 现实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
(二)、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是核心 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核心素养 的提炼和抽象,是学科素养的总括和综合。
教材投入使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依据2011课标, 体现深化课改的需求。
2018年2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标出版发行。
新高考、高中新课标的施行、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 倒逼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 挑战。新的变化体现在,历史课程要以培育和发展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要有课程和 核心素养的理念,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转为立德 育人。
3.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从史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
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 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解释加以辨析;
2.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 的看法;
3.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能够初步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历史教育过度地在学科上做文章,教师往往纠 结于学科知识的容量(内容的多和少)和难度(内 容的深和浅),虽然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烂熟于心,但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却知之甚少, 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 及怎样形成这些素养也不甚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 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 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 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 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2012.11
家国情怀(红色字体表示初中课标有相同表述)
1.从历史的角度认同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 确的国家观;
2.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唯物史观对史事
对 历 史 进 行 认 识
进行全面客观考察
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 空条件下考察
史事的推理论证必须 依据可靠的史料
历史叙述是对过去的 解释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建落 构实 正立 确断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9月,国务院颁布《关 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立德树 人”指导思想作了具体部署。
背景分析
2016年9月,教育部相继出台“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发布修订后的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的高中 课标(征求意见稿)
基于知识本位的历史教学
育人为本的历史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 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 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 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
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这是学科个性所在;同时又 具有跨学科性或综合性,这是学科共性所在。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 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 林永清
基本内容
1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2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
背景分析
1.国家深化课程改革带来新挑战
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立德树人” 战略主题。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 根本任务。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 三五”规划》,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了全面的部署。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要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背景分析
2.历史教学的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2016年9月,部编版义务教育阶段语、史、政三科
家国情怀 价值追求的目标
正确价值观念
历史解释 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唯物史观 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
学科本质的 体现
史料实证 必要途径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时空观念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能运用 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 条件下对史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1.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2.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 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 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