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
教学方式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二、导入课文。
宋代一位名闻天下的大文豪,因得罪权贵被贬出京,贬地是被当时人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已是垂垂老者的他满目含愁,神情凄惨,不知怎样才能度过这漫漫征程和以后寂寥的岁月。
然而一本古人诗集却使他笑逐颜开,千般愁,万种虑,都被抛在了脑后。
从此,这本诗集便伴随着他走向那不可知的未来。
他规定一天读一首。
并不是因为这些诗难懂,相反,他太喜欢这些诗了,在看似质朴无华,平淡无奇的外表下,蕴含着绚烂多彩、余味无穷的意味。
所以,他要用心灵细细咀嚼。
在咀嚼之中,这位大文豪找到了自己的隔代知音,找到了精神的新生。
他就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而那位古人就是大诗人陶渊明。
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三、作家作品。
1.陶渊明(365~427)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他又名陶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征士”(按照当时的习俗,德高望重的人死了,应该加个谥号,一则为了褒扬死者,二则为了教育世人。
当时文坛领袖的颜延之将此谥号给了陶渊明,并写了悼文,高度赞扬了他无与伦比的高洁节操。
)因为陶渊明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当时文人的普遍倾向背道而驰。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但对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文却忽视了。
到了唐代,陶渊明的作品才逐渐得到较高的评价。
李白、杜甫都曾称颂过陶渊明。
其诗文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到宋代才被逐渐以典范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欧阳修就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苏东坡第一个成功地解读了陶渊明诗文,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石。
多少有识之士,宁可固守物质的清贫,也要追求精神的富有、享受精神的自由。
陶渊明所塑造的世外桃源,更是多少代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家园、精神家园。
2.经历: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3.作品简介:《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写作时57 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一)初读,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桃花源的美。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4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二)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并对本课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纳:本课文言文知识归类: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③退避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作标记,动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名词)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记述,动词)⑤《三国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4.文言句式。
(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2)省略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②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③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④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⑤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5.出自本文的成语:(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
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
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豁然开朗:比喻开阔敞亮的样子。
(4)无人问津:形容没有人询问。
(5)落英缤纷: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
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6)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三)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叙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
2.你认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吗?明确:不真实。
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3.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明确: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4.要想理解这篇文章,必须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东晋末年,却是我们古代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之一。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民不聊生。
另外,当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于不堪忍受黑暗的统治,有人遁入深山,远苛政,避战难,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有的甚至带领族人、乡邻一起逃亡,修坞壁,杜蹊径,自营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
当然,这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但仍不能与桃源同日而语,因为其中没有牧歌般的田园风光,更没有桃源那一份祥和安宁、其乐融融的气氛。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
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这些状况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自己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在这个理想的社会里,环境优美,怡然自乐。
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
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5.后人常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明确:“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6.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7.本文线索是什么?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8.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图解:第1 段:发现桃花林第2 段:进入桃花源第3 段:访问桃花源第4 段:离开桃花源第5 段:再寻桃花源第一部分(1 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2 段可分为两个小层次,其层意:第1 小层: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2 小层: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
第二层(第3 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部分(4~5 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发现桃花林景色幽美生活环境土地肥沃进入、访问桃花源理想社会桃花源记风俗淳朴社会风尚和平安宁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