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从卫生防疫、PR检疫、PR免疫、生产管理、猪场建设、药物使用等方面制定了“PR 防控措施”。
提出: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性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猪场、不同类型猪定期按比例检疫,引种实行PR检疫隔离;规范PR的免疫制度。
当PR阳性率高于10%时,实行密集免疫策略;当PR阳性率少于10%时,实行检疫掏汰策略。
落实各项生产管理制度,科学用药,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 PR的防控措施1.1 PR防控的总则1.1.1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性体系。
做好猪只、人员、栏舍、车辆、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建立健康的种群,加强兽医管理,改善猪只生长环境,保证营养充足。
1.1.2强化PR检疫隔离制度。
不同类型的猪场根据不同类型的猪,定期按比例抽血检测PR 野毒抗体。
引种必须经过隔离检疫。
1.1.3规范PR的免疫制度。
当PR阳性率高于10%时,实行密集免疫策略;当PR阳性率少于10%时,实行检疫一淘汰策略。
1.1.4落实各项生产管理制度,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1.5科学用药,减少猪群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降低并发症。
1.2 PR防控的具体措施1.2.1卫生防疫制度要求猪场所有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起卫生防疫的观念,把卫生防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自觉地在生产各个环节认真贯彻执行该制度的各项条例。
此项工作由猪场兽医负责执行并检查监督,实施绩效与相关工作人员的酬劳挂钩。
1.2.1.1车辆、人员进出场的消毒制度。
猪场大门消毒池、更衣室设消毒池、各猪舍出入门口消毒池,要经常保持有消毒液,每个星期更换一次,换药要有记录,并有专人检查。
所有进出车辆一律清洗消毒,进出人员脚踏消毒。
1.2.1.2猪场人员净化制度。
在猪场生产区工作的人员,凡休假后上班的前3天为净化期,不能进入猪场生产区,安排在非生产区从事其它工作,满3天后才能消毒进入生产区。
1.2.1.3进入猪场生产区的消毒更衣制度。
饲养员、饲料运送员、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一律要在更衣室淋浴、更换消毒过的衣帽、胶鞋,清洗消毒双手,任何人不得违反,被批准进入生产区的外来人员需要在非生产区净化3天,才能消毒进入生产区。
1.2.1.4猪舍猪体的卫生消毒制度。
猪舍地面及渠道每天清扫冲洗2次,天花板不能有蜘蛛网,猪舍周围环境每周清理一次,饲料间每用完一批饲料清理一次。
夏天每天冲洗猪身1~2次,每月用复合酚消毒猪身一次(哺乳及妊娠后期的母猪除外)。
栏舍每周消毒1~2次,栏舍周围环境每月用生石灰消毒1次。
每次消毒都要有记录。
1.2.1.5母猪分娩的卫生及护理制度。
密切注意观察母猪的分娩时间,做好接产前的准备工作,接产的工具和器械要经消毒,整个分娩过程要有专人护理。
仔猪产后24个小时内一律剪脐、剪牙,并用碘酒消毒。
仔猪产后3天内注射含铁补血剂,并编耳号。
分娩过程中的胎衣及排泄物及时清理,作无害化外理。
1.2.1.6引种隔离制度。
从非疫区引进的种猪实行隔离饲养,观察45天,经检疫合格才准进入生产区,隔离期间负责的专人不准进入生产区。
1.2.1.7疫情紧急应对制度。
发现疫情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扑杀发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场内建立隔离区,暂时封锁,严格消毒,积极治疗,并有专人负责;对易感猪群紧预防接种;确认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不存在后,经14天观察不再出现新病猪时,经彻底消毒,才能解除封锁,隔离区三个月内不准猪只出场。
1.2.2检疫制度根据不同的猪场类型、猪群类型,定期按比例抽取血样(见表6.1、表6. 2 ),送往兽医监察部门或指定的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方法用鉴别ELISA法区分野毒抗体。
1.2.3免疫制度根据自身猪场的生产情况和PR流行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当地PR流行情况和疫苗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制定出符合各猪场切实有效的免疫程序。
由专职兽医具体落实,猪场负责人亲自来抓。
免疫程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但不能随意更改。
1.2.3.1根据猪场PR的检疫情况、猪群类型,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于种猪场,当猪场的PR阳性率平均高于10%时,采用密集免疫的制度,疫苗用PR基因缺失弱毒苗,同时淘汰所有阳性种公猪,猪苗场、肉猪场的种群同样适用以上原则;当PR阳性率低于10%时,采取检疫一淘汰制度,淘汰所有检疫出的阳性猪,采用一般的免疫程序,疫苗用PR基因缺失弱毒苗;经检疫,猪场PR阳性率连续两年为零时,全场改用基因缺失灭活苗,按阴性场的免疫程序进行。
.1.2.3.2 PR疫苗的选择PR阳性场统一使用某一基因缺失的弱毒苗,阴性场统一使用某一基因缺失的灭活苗,以便配套的鉴别诊断试剂盒区分免疫抗体与野苗抗体。
1.2.3.3接种途径和方法坚持专职兽医负责免疫接种,接种疫苗的器械要事先高温灭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消毒不能用消毒药液浸泡,以防消毒药残留影响疫苗效果。
免疫接种前仔细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病弱猪暂时不能接种。
使用专用稀释液,以防自配稀释液影响疫苗的效果。
每打完一头猪要更换针头,做到一猪一针,防止人为传播疫病。
确保每头猪都接种,防止漏种。
免疫后注意观察猪群的反应,如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做好免疫登记工作。
1.2.4生产管理制度1.2.4.1自繁自养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控制引种,为了改良血缘种质,非要引种时,要先调查和了解引种地区疫病流行状况,不要盲目从疫区引种。
.如果对方为非疫区,还要了解对方猪场是否曾经发生过PR,是否进行疫苗免疫。
对方出具猪只检疫阴性报告后方能引种。
引进种猪应隔离饲养一个月,经检疫为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1.2.4.2全进全出的原则全出全进可以避免不同批次的猪群之间传播疾病。
空栏期间,有利于猪舍彻底清洗消毒和自然净化,同一批次的猪群生长较为一致,易于管理。
空栏时间为1周左右。
对于因猪场建设问题难以做到全进全出的,可对猪舍进行改造,将保育舍隔断,使每周断奶猪饲养于同一保育舍内。
至少做到育肥猪的全进全出。
1.2.4.3隔离饲养的原则猪场各区之间要有隔离措施,不同的猪群和猪舍之间也要有隔离措施,生产区只有一个出入口,严禁外来人员进场挑选种猪,杜绝外来车辆进场。
不同类型猪群间人员不能任意走动,生产用具不得交叉使用。
严格执行猪肉自宰,严禁员工从猪场外购买猪肉,防止疾病传染。
严禁猪场内养狗、猫、牛、羊、家禽等动物,避免交叉感染。
种猪场严禁饲养肉猪,选种淘汰的猪只要及时出售,还可以在猪场5公里以外建立肉猪饲养分场,坚决淘汰猪的问题,总场与分场之间,猪只实行单向流动。
1.2.4.4饲养员应使猪舍保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室内干燥,冬暖夏凉。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的各项条例,精心饲养、护理猪群,认真观察,及时报告病情,协助兽医人员的治疗工作。
1.2.4.5猪场内的饲料加工厂要严把原料关,原料应来源一无疫情产地,无污染、无发霉变质,质量稳定可靠。
饲料原料与成品存放也要防止霉变和鼠害。
1.2.4.6加强灭虫灭鼠。
每年自春夏蚊蝇大量繁衍之际,及时清理沟渠、低洼地的积水,喷洒氯氰醋等杀虫剂,猪舍清理后喷洒“蝇蛆净”。
在老鼠出没的地方,如饲料房旁、鼠洞口周围、鼠道上等投放毒鼠药,鼠药应放置在专门的毒饵盒内。
1.2.4.7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减少因配种而引发相互传染。
1.2.4.8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Segregated Early Weaning SEW)。
根据各场的生产水平,将仔猪的断奶时间提早到21日龄之前,要特别注意早期断奶对仔猪产生的应激,及早与母猪隔离饲养,减少PR接触传播的机会。
运用高水平的断奶饲粮,加强仔猪护理。
1.2.5猪场建设应有利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则1.2.5.1场址选择猪场选址应远离居民区、养殖场、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但又要与交通干线保持适当的距离,保证饲料的就近供应、产品的就近销售及粪污和废弃物的就地利用和处理。
地形要求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
地势要求较高、干躁、平坦、背风向阳、有缓坡。
便于排水和采光防寒,保证场区有较好的小气候环境。
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并易于净化和消毒。
猪场还应建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流、电力干线附近。
1.2.5.2场地规划和建筑布局场地的规划应根据有利防疫、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等原则,考虑当地气候、风向、地形地势、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的尺寸及功能。
以种猪场为例,以主导风向按顺序分为六个功能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生产物资准备区、隔离区和污水处理区,以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
1.2.5.3猪场绿化要重视猪场周围和场区环境的绿化,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
植树造林可使冬季有效降低风速,使夏季的气温下降,能使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臭气、尘埃、细菌数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猪群的生活环境,阻止了疫病的传播。
猪场的绿色带可在场区冬季上风向植5~10米宽的防风林,其他方向及各场区间种植3~5米宽的防风林和隔离林。
道路两旁应种植行道树,猪舍前后可进行遮荫绿化,场区的空闲地面应遍植花草,以改善并美化环境。
1.2.5.4猪舍的设计猪舍设计应综合考虑猪只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因素,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猪舍环境带来干扰,对猪群产生不良应激,影响猪群的生一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易感性。
一般认为仔猪舍冬季温度不应低于23℃,肥育猪舍夏季气温不应超过30℃,猪舍适宜的湿度为65-75%。
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强制通风,夏季应采取强制通风,冬季自然通风。
仔猪对光照的要求较高,要进行适量的人工辅助光照,种猪也需适当的自然光照,40公斤以上的肥育猪对光照的需求较低。
除此之外,猪场在设计上应考虑防疫设施;猪舍应能实行全进全出;猪场四周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并有绿化隔离带,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车辆强制消毒设施;生产区应与管理区严格隔离,在生产区入口处设人员更衣沐浴消毒室,在猪舍入口处设地面消毒池;装猪台应建在猪场边缘,与生产区应保持一定距离,猪装车外运后,不可返回;饲料库房应设在生产区与管理区的连接处,场外饲料车不允许进入生产区。
在隔离区内设兽医室、隔离猪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及粪尿污水处理设施。
1.2.5.5猪场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对于新建猪场,必须与养猪场同步建设相应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
固体粪污以高温堆肥处理为主,处理后粪肥应符合GB 7959-87的规定,方可运出场外。
污水必须经过生物处理,处理后应符合GB5984或GB11607的规定才能排放。
1.2.6合理使用药物、疫苗,防止混合感染,继发感染1.2.6.1合理使用疫苗,防止混合感染在当前猪病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根据猪场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兽医专家的基础上,制定了猪场推荐免疫程序和用药程序。
1.2.6.2合理使用药物预防适当使用药物预防,不但可以预防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有些抗生素还有刺激机体生长发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