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广西灵山县新洲中学刁曙
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思想已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导思想。

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主体性教育,是每位政治教师都要思考和探索的,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主体,主体性教育,缺失
(一)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面临着教师、教材等问题,但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又不完全相同,它还存在着学科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如果真要改变思想政治课当前效能低下等状况,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难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否定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教学目标中有:“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但据调查显示,在政治课上,老师主要是:讲知识、联系实际、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培养人文素质和训练高考答案要领”的选择中,选择“训练高考答题要领”的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有所增加。

[1]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与主体性教学目标要求不相符,其中体现在一味追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忽视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也从中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单一主体的垄断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中,师生之间交往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交往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当前政治课教师提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据某调查显示,在“政治课上老师经常提问吗?”问题上,选择偶尔的占62.6%;“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讲多长时间?”,选择“一节课”的高达67.2%。

[2]另外,成绩高的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多,而成绩稍差的很少。

整个教学过程,是政治老师唱独角戏的过程,提问一人说对便进行下一步,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自问自答。

可以说,这是在老师控制下学生“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

3、教学方法单一,消磨学生主体性
传统政治课是口耳相传,以应考为目的的,教师按照课本的“框框”、“条条”讲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呆板地听课、记笔记等,学生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状态。

这使政治课堂枯燥而乏味,课堂气氛沉闷与缺乏活力。

在调查访谈中这一点得到证实,“政治老师经常使用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吗?”问题中,选择“从不”的占73.4%。

教育部基础教育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负担很重”。

[3]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消磨了学生的主体性。

4、学生的创造性较差,缺乏积极主动性
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只有9%的学生“经常有与教师不同的见解,”31%的学生“偶尔有”,60%“从来没有”。

在学生问卷上,当问及“课堂上出现的所有问题,是不是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85%的学生选择是,学生的创新性明显不够。

[4]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独创性观点,学习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迁移
知识,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发表自己见解,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选择,从这可以看出,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和创造精神。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符合一定社会标准要求的个体,就像公司生产合格产品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教学存在着种种教育困境。

要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就必须分析当前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原因,而当前学生主体性缺失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弊端
尽管在观念层面上,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在操作层面上,应试教育却依旧大行其道,“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求的,必须教。

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必不教”。

[5]试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复制、迁移能力。

由此造成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的现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才能,也因此导致了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2、教学中师生角色扮演失调
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师生更新的突出特征。

有一项涉及北京、上海等省市的调查显示:76%的中小学生害怕与教师进
行交谈。

[6]从小,我们的学生就被家长、社会灌输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上课不能乱讲话,要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最终,师生关系演变成了管理与被管理者、知道与被知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因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学中师生角色扮演失调以及教师单一主体的垄断地位。

现代的师生观,教师应是指导者,咨询者,是合作伙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

3、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在我国,课堂就是教师的讲坛,而不是学生的论坛。

教师习惯于“讲解式教学”而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教师过分强求背诵、默写原理,形成了“教师死灌,学生死记”的“背多分”模式。

传统教学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学生懒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势必埋没了学生的主体性。

可以说,我们大多数课堂都是承袭这种教学方法,而且成为众多教师的教学习惯。

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师技巧,也不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设施等,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政治课堂枯燥而乏味,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也使学生难以发挥主体性。

4、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缺失
主体性发挥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习惯了“惟书惟上”的教育,失去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品质,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比较薄弱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行为较少,教学中少数的同学是主动回答问题,而大部分的同学是被动地等待老
师叫到才回答问题,这样就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课余生活中,学生只啃书本知识,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不积极探索课本以外的东西,成了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变成了今天所谓的高分低能者。

为解决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在思想政治课实施主体性教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从表现与原因等进行分析,从而为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人类对主体性的探索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进步,我们应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
注释:
[1][2][3]黄勇樽,姚翠.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抽样调查研究[J].黑河学刊,2010,(11).
[4][5]试论高中政治课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6]马玉芬.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参与[D].苏州大学,200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梁志群.中学政治教与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6.
[3]吴松年.高一思想政治案例教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2.
[4]梅友虎.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学探索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1.
[5]刘春晓.建构主义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然分析与应然走向
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徐庆联.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