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发言稿

开题报告发言稿

开题报告发言稿:
在场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能够在百忙之中参与市级教师第四批教师个人课题的开题报告,下面将由来为大家作个人课题《通过家校共育提高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我今天的开题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别是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和目标、研究内容、阶段任务和预期成果六个部分。

(第1部分问题的提出)
关于第一部分的问题提出,我之所以想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是因为在多年从事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绝大多数原因在于缺乏培养意识,家庭包办情况明显。

使学生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

造成“高分低能”现状的出现。

于是有了初步的考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缺乏,对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相应的不利影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低年级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养成是为了让学生识得自理的方法,在思想上使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

从而达到基本生活技能的养成。

家校共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基本生活技能的方法,从家庭和学校双向教育去引导孩子学会生存。

有基本生活技能才能随年龄增长和经验累积,向有质量的生活发展。

教育始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完成于社会。

而养成教育则宜早不宜晚。

因此,以家校共育的方式提高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养成的教育方式符合教育的走向规律。

本课题就着重研究,通过家、校双方面的一致行为要求,秉承一致信念,以此来提高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平均水平。

在进入到正式研究内容之前,需要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晰。

家校共育: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者”,双方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抱着一致的信念”。

本课题中低年级学生主要针对2016级学生进行研究。

基本生活技能:是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

即通常所说的自理能力。

关于自理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定义,但是研究者对其的定义并无太大差别。

大多数研究者对自理能力的研究都把其界定在了生活自理能力的范围之中。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晓晴,2010)在这里,低年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主要是平常生活中,包括穿衣、叠被、梳头、洗碗、整理自己的物品;独自在家的情况可以利用家里现有食材让自己吃饱肚子;能帮助家人讲衣物分类放进洗衣机清洗,洗净晾干的衣物能叠好放进衣柜;外出能帮助列出购物清单、制定出行安排等最基础的日常生活自理操作能力。

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

既要有阶段性,也要长期性。

即要估计全面,又有侧重面。

即在某个阶段主要形成什么良好习惯,都有一个侧重,使其取得最佳效益。

其目的就是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本课题的研究从关注学生生活需求的视角开展。

通过家、校、的联合阵地建设,班级建设几种研究途径,来推进低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独立生存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第2部分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在界定了核心概念之后,我们再从国内外文献综述方面了解提高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领域的相关研究。

从国外情况来看,外国人的素质之所以在我们看来比较高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和生活技能的重视比我们起步要早,先于学校教育。

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技能的养成培训,随年龄的增长日常生活技能的难度逐渐提升。

因此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匹配的生活技能。

从文献检索来看,目前没有完全针对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的策略研究。

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有部分家庭意识到基本生活技能对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影响,并关注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养成。

但还有更多家庭仅仅只是有意识没有关注和培养,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养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及其以后的生活幸福感影响的深远意义。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少数针对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但主要侧重在学校教育培养谈到多方面原因造成学生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不尽人意,提到“提高道德意识,增强劳动观念”,“从小事做起,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与家长共同配合,巩固孩子们的劳动习惯”等。

类似文献探究了部分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培养的策略,但以“家校共育”的方式提高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研究涉及较少,就“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提出了一些建议,其建议对家庭、学校的操作性指导不够清晰。

以“家校共育”形式提高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策略研究指导性成果较少。

本课题将着重以2016级(1)班学生为例,力图在班级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有效提高策略和实践进行探索。

那么关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其中强调了对于儿童而言,教师、父母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榜样示范的影响,指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获取新的知识和行为方式;还有心理行为训练理论,该理论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

以及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第三部分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三部分,是关于我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调查对低年级学生了解学生生活技能了解情况从中分辨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差异原因。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促进低年级学生改变现阶段生活技能的常识缺乏现状。

缩小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动手能力偏差大的现状。

而研究内容主要是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建立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的策略研究依据,对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调查与分析;其次是通过内容适合、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探究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教育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家校共育,合作教育形式的途径与方法,形成良好、有效的影响,促进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发展;然后是探索提高其基本生活技能的研究策略;最后需要跟踪过程性案例,验证策略体系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研究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我们确定了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本课题通过调查分析、搜集整理、了解相关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定期进行常规家庭生活中学生参与生活技能练习的案例跟踪,了解低年级学生生活中练习基本生活技能的现状。

开展典型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跟进、反思和调整,注重对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情况形成重要影响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记录和分析,积累案例。

注意推广经验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家庭呈现资料和在校生活活动情况结合分析整理,并对现状进行总结,促进家校共育下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

(第五部分阶段任务)
那么,通过了前提我们课题组的多次研讨,确定了课题核心部分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后,我们遵循着前期的文献理论研究,中期的调查干预研究和后期的应用总结研究整个技术路线,对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任务划分为:
文献检索理论研究学校教育
同伴讨论现状研究学生意识
专家咨询
(第六部分预期成果)
那么通过对以上所有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先行调查后,我们也对本课题的预期成果进行了规划设计:
先是建立低年级学生家庭生活各项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形成《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现状调研报告》。

进而建立有针对性的提高低年级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策略及活动方案。

最终形成我们的《低年级学生参与基本生活技能活动案例集》典型案例汇编。

结语:以上就是我们此次课题的开题汇报,还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正。

声明:此资源由本人收集整理于网络只用于交流学习。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主题